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犯罪构成要件与证明单位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犯罪构成要件命题的缘起和发展第9-27页
 第一节 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缘起第9-13页
  一、法定证据制度框架内的“罪体”第9-10页
  二、自由心证条件下的“构成要件”第10-11页
  三、犯罪论体系中的“构成要件要素”第11-12页
  四、犯罪构成理论中的“构成要件”第12-13页
 第二节 构成要件与构成要素的基本问题第13-27页
  一、构成要件的本质特征第13-16页
  二、构成要件要素的解读第16-21页
  三、构成要件要素的诠释标准第21-25页
  四、构成要件要素的证明可能第25-27页
第二章 证据制度与犯罪构成要件第27-35页
 第一节 证据的法律学价值第27-30页
  一、证据制度与犯罪事实第27-28页
  二、犯罪构成要件的认定依据第28-29页
  三、构成要件与证明单位第29-30页
 第二节 英美刑法理论中的证明单位第30-33页
  一、诉因与证明单位第31页
  二、行为与证明单位第31-33页
 第三节 大陆刑法理论中的公诉事实第33-35页
  一、“法定要素”的证明途径第33页
  二、“心理要素”的证明单位第33-34页
  三、“自然要素”的证明可能第34页
  四、公诉事实与证明单位的相互关系第34-35页
第三章 证明责任的归结途径第35-46页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35-37页
  一、说服责任与提供证据责任的分层第35-36页
  二、推定的效力在于转移提供证据责任第36页
  三、不能举证的法定后果第36-37页
 第二节 证据方法与构成要件的相互关系第37-41页
  一、证据与行为事实第37-39页
  二、证据与因果关系第39-40页
  三、证据与客体要件第40-41页
 第三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与证明单位第41-46页
  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第41-42页
  二、犯罪构成理论缺陷与证明责任分配的混乱第42-43页
  三、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学术途径第43-44页
  四、变革定罪思维模型的学术依据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注释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格障碍与刑事责任
下一篇: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