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 第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差速系统的发展 | 第12-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2 差速器 | 第16-31页 |
·普通差速器 | 第16-20页 |
·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的结构 | 第16-17页 |
·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转弯过程中差速器的运动 | 第18-19页 |
·运动过程中的转矩传递 | 第19-20页 |
·锁止式差速器 | 第20-21页 |
·强制锁止式差速器 | 第20-21页 |
·自锁式差速器 | 第21页 |
·限滑差速器 | 第21-24页 |
·限滑差速器的种类 | 第21-23页 |
·常见限滑差速器的缺点与不足 | 第23-24页 |
·粘性限滑差速器 | 第24-30页 |
·粘性联轴器 | 第25-26页 |
·电子差速锁 | 第26-27页 |
·粘性限滑差速器的限滑原理 | 第27-28页 |
·粘性传动转矩的理论计算 | 第28-29页 |
·影响粘性限滑差速器传递转矩的因素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系统硬件电路 | 第31-45页 |
·前向通道设计 | 第31-36页 |
·轮速传感器 | 第31-33页 |
·放大滤波 | 第33页 |
·A/D 转换 | 第33-35页 |
·多路开关选择 | 第35-36页 |
·核心扩展和人机通道 | 第36-40页 |
·8051 单片机 | 第36-37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晶振电路设计 | 第38页 |
·LED 显示电路设计 | 第38页 |
·I/O 扩展电路 | 第38-39页 |
·看门狗电路 | 第39-40页 |
·后相通道设计 | 第40-42页 |
·光电隔离器件及功率扩大器件选择 | 第40-41页 |
·D/A 转换电路 | 第41-42页 |
·系统电源设计 | 第42-43页 |
·抗干扰 | 第43-44页 |
·硬件抗干扰 | 第43页 |
·软件抗干扰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限滑差速系统控制算法 | 第45-57页 |
·驱动防滑控制的原理 | 第45-46页 |
·控制算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逻辑门限值控制 | 第46页 |
·PID 控制 | 第46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46-47页 |
·最优控制 | 第47页 |
·模糊控制 | 第47页 |
·模糊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原理 | 第47-49页 |
·模糊控制的发展 | 第47-48页 |
·模糊控制的特点 | 第48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PI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9-55页 |
·模糊控制输入、输出量的确定 | 第49页 |
·精确量的模糊化 | 第49-52页 |
·模糊控制规则的制定 | 第52-53页 |
·模糊推理 | 第53-54页 |
·解模糊 | 第54-55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粘性自动限滑差速系统的仿真 | 第57-73页 |
·前轮驱动车辆数学模型 | 第57-60页 |
·车辆整车模型 | 第58页 |
·转矩的输入 | 第58-59页 |
·轮胎运动方程 | 第59-60页 |
·垂直载荷运动方程 | 第60页 |
·粘性限滑差速器的限滑转矩输出 | 第60-61页 |
·用MATLAB/SINMULINK 建立仿真模型 | 第61-62页 |
·Simulink 简介 | 第61页 |
·Simulink 建模方法 | 第61页 |
·Simulink 建模的具体步骤 | 第61-62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稳态回转过程仿真 | 第65-68页 |
·高附着路面稳态回转过程仿真 | 第66-67页 |
·低附着路面稳态回转过程仿真 | 第67-68页 |
·车辆蛇形运动过程仿真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7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