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城市绿色住宅小区评价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有关城市绿色住宅小区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第11-14页
     ·有关生态足迹理论的相关研究第14-16页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6-17页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研究目的第19页
     ·研究意义第19-20页
   ·本章小节第20-21页
第二章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第21-32页
   ·住宅小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21-23页
     ·住宅小区的定义第21页
     ·住宅小区对环境的影响第21-22页
     ·住宅小区的可持续发展第22-23页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的提出与内涵第23-26页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的提出第23-24页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的内涵第24-26页
   ·绿色建筑及绿色住宅的评价第26-31页
     ·国外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第26-29页
     ·国内已有的对绿色建筑及绿色住宅的评价方第29-31页
   ·本章小节第31-32页
第三章 生态足迹理论第32-46页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第32-34页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提出第32-34页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依据第34页
   ·生态足迹理论的概念及特点第34-39页
     ·生态足迹的概念第34-36页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的概念第36-37页
     ·生态足迹指标的属性第37页
     ·生态足迹指标的优缺点第37-39页
   ·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原理与方法第39-44页
     ·计算生态足迹的几个假设前提第39页
     ·计算生态足迹的几种方法第39-40页
     ·传统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第40-44页
   ·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及发展第44-45页
     ·生态足迹理论应用领域的扩大第44页
     ·生态足迹理论的发展第44-45页
   ·本章小节第45-46页
第四章 生态足迹方法在我国城市绿色住宅小区评价中的应用第46-55页
   ·生态足迹方法应用到绿色住宅小区评价中的可行性第46页
   ·生态足迹方法应用到城市绿色住宅小区评价中的原理第46-51页
     ·城市住宅小区生态足迹系统分析第46-48页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动态控制模型第48-50页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评价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的标准第50-51页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生态足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51-55页
     ·指标设计的原则第51页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第51-52页
     ·具体指标的设计方法第52-55页
第五章 城市绿色住宅小区生态足迹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第55-67页
   ·建设阶段指标计算第55-60页
     ·建设阶段资源型指标计算第55-57页
     ·建设阶段能源型指标计算第57-58页
     ·建设阶段排放及再利用指标计算第58-60页
   ·使用阶段指标计算第60-66页
     ·使用阶段资源型指标计算第60-61页
     ·使用阶段能源型指标计算第61-62页
     ·使用阶段排放及再利用指标计算第62-66页
   ·本章小节第66-67页
第六章 案例分析第67-85页
   ·案例基本情况第67页
   ·原始数据收集第67-77页
     ·各消费量数据收集第67-75页
     ·各参数数据收集第75-77页
   ·生态足迹计算第77-83页
   ·生态承载力计算第83-84页
   ·结论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5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85页
   ·不足与展望第85-87页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第85-86页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第92-98页
详细中文摘要第98-100页
详细英文摘要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性低聚糖的分离纯化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室内空间造型的流动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