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 ·轮胎硫化胶囊生产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 ·成型方法 | 第14-15页 |
| ·现状及发展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胶囊成型的相关理论及胶囊尺寸的计算 | 第19-28页 |
| ·概述 | 第19页 |
| ·胶囊的硫化 | 第19-22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橡胶的硫化历程 | 第20-22页 |
| ·胶囊硫化过程的温度控制 | 第22页 |
| ·胶囊的硫化方式 | 第22-24页 |
| ·胶囊的尺寸计算 | 第24-25页 |
| ·硫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 第25-27页 |
| ·胶囊硫化后出气泡 | 第26页 |
| ·硫化的胶料中棍入杂物 | 第26页 |
| ·混入其他胶种 | 第26页 |
| ·胶囊硫化后夹层 | 第26-27页 |
| ·胶囊硫化后撕裂 | 第27页 |
| ·本章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注射机的选用 | 第28-35页 |
| ·熔融橡胶胶料的输送 | 第28-31页 |
| ·螺杆注射压力分析 | 第31-32页 |
| ·注射机的选用 | 第32-35页 |
| ·结构与过程原理 | 第32页 |
| ·注射机理论注射参数的标定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模具的设计 | 第35-46页 |
| ·概述 | 第35-36页 |
| ·胶囊模具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 第35-36页 |
| ·模具的几何精度和粗糙度的要求 | 第36页 |
| ·胶囊模具的设计计算 | 第36-39页 |
| ·模具部分的设计 | 第39-44页 |
| ·结构件的工艺要求 | 第39-40页 |
| ·模具结构设计 | 第40-43页 |
| ·模具抽真空系统设计 | 第43页 |
| ·模具加热系统设计 | 第43-44页 |
| ·排气系统的设计 | 第44页 |
| ·模具材料 | 第44页 |
| ·本章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胶囊模具的三维设计 | 第46-61页 |
| ·Pro/E 软件简介 | 第46-47页 |
| ·实体模型 | 第46-47页 |
| ·单一数据库 | 第47页 |
| ·以特征作为设计的单位 | 第47页 |
| ·参数化设计 | 第47页 |
| ·胶囊模具造型的实现 | 第47-56页 |
| ·概述 | 第47-49页 |
| ·零件造型设计 | 第49-56页 |
| ·基于Pro/E 的模具装配仿真 | 第56-58页 |
| ·装配仿真的功能要求 | 第56-57页 |
| ·装配建模 | 第57-58页 |
| ·干涉检查技术 | 第58-60页 |
| ·干涉检查技术概述 | 第58页 |
| ·干涉检查的过程 | 第58-59页 |
| ·爆炸图的生成 | 第59-60页 |
| ·本章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胶囊模具的运动仿真 | 第61-73页 |
| ·运动仿真概述 | 第61-62页 |
|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第61页 |
|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 第61-62页 |
| ·基于Pro/Mechanism 的胶囊模具运功仿真 | 第62-65页 |
| ·Pro/Mechanism 简介 | 第62页 |
| ·Pro/Mechanism 仿真过程 | 第62-64页 |
| ·基于Pro/Mechanism 的运动仿真 | 第64-65页 |
| ·运动仿真过程的建立 | 第65-72页 |
| ·建立运动连接 | 第65-67页 |
| ·设置驱动 | 第67-70页 |
| ·运行分析 | 第70页 |
|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本章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利用Pro/MECHANICA进行运动学分析、三维静态分析和热分析 | 第73-99页 |
| ·Pro/MECHANICA 简介 | 第73-75页 |
| ·Pro/M 软件的3 个模块如下 | 第73-74页 |
| ·使用Pro/MECHANICA 的一般过程 | 第74-75页 |
| ·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原理 | 第75-78页 |
| ·有限元分析 | 第75页 |
|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75-77页 |
| ·有限元网格生成技术 | 第77-78页 |
| ·胶囊模具结构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78-95页 |
| ·概述 | 第78-79页 |
| ·上模分析过程 | 第79-95页 |
| ·热分析 | 第95-98页 |
| ·热分析过程 | 第95-97页 |
| ·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 ·本章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八章 灵敏度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99-113页 |
| ·灵敏度分析概述 | 第99-101页 |
| ·灵敏度分析的原理 | 第100页 |
| ·灵敏度分析类型与思路 | 第100-101页 |
| ·上模灵敏度分析 | 第101-108页 |
| ·基本应力分析 | 第101页 |
| ·进行模型的局部灵敏度分析 | 第101-104页 |
| ·全局灵敏度分析 | 第104-108页 |
| ·小结 | 第108页 |
| ·优化设计分析 | 第108-112页 |
| ·最优化设计模型 | 第108-109页 |
| ·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109页 |
| ·优化参数的确定 | 第109页 |
|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109-112页 |
| ·本章 小结 | 第112-11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 结论 | 第113-114页 |
| 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