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意义 | 第10页 |
| ·金属间化合物简介 | 第10-11页 |
| ·铁铝金属间化合物 | 第11-14页 |
| ·Fe-Al合金相图极其点阵特点 | 第11-12页 |
| ·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 第12-14页 |
| ·Fe-Al合金层的制备方法和局限性 | 第14-17页 |
| ·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 第15页 |
| ·激光熔覆技术 | 第15-16页 |
| ·等离子喷涂技术 | 第16页 |
| ·热浸渗技术 | 第16页 |
| ·其他制备技术 | 第16-17页 |
| ·双丝焊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焊接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2. 试验设备、材料和试验方案 | 第22-34页 |
| ·试验设备 | 第22-26页 |
| ·TANDEM R450 TOPMAG自动双丝焊接系统 | 第22-24页 |
| ·力学性能检测设备 | 第24-25页 |
| ·耐磨试验设备 | 第25页 |
| ·其他设备 | 第25-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焊接母材及焊丝 | 第26-27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7-34页 |
| ·堆焊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难点 | 第27-28页 |
| ·堆焊铁铝金属间化合物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 ·采用Φ1.6mm纯铝焊丝和Φ1.2mm钢焊丝 | 第29-31页 |
| ·采用Φ1.2mm铝合金焊丝和Φ1.2mm钢焊丝 | 第31-33页 |
| ·其他焊接参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 3. 采用Φ1.6mm铝焊丝和Φ1.2mm钢焊丝双丝焊堆焊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42页 |
| ·堆焊层的外观分析 | 第34-35页 |
| ·堆焊层的着色探伤分析 | 第35页 |
| ·堆焊层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39页 |
| ·焊缝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37页 |
| ·熔合区显微组织分析 | 第37-39页 |
| ·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对堆焊裂纹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0页 |
| ·本章小节 | 第40-42页 |
| 4. 采用Φ1.2mm铝焊丝和Φ1.2mm钢焊丝双丝焊堆焊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50页 |
| ·主机用Φ1.2mm钢焊丝,辅机用Φ1.2mm铝焊丝 | 第42-43页 |
| ·堆焊层外观分析 | 第42-43页 |
| ·堆焊层着色探伤分析 | 第43页 |
| ·主机用Φ1.2mm铝焊丝,辅机选用Φ1.2mm钢焊丝 | 第43-45页 |
| ·堆焊层外观分析 | 第43-45页 |
| ·堆焊层着色探伤分析 | 第45页 |
| ·堆焊层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45-48页 |
| ·焊缝显微组织分析 | 第45-46页 |
| ·熔合区的显微组织 | 第46-48页 |
| ·堆焊层数对堆焊层的影响 | 第48页 |
| ·脉冲对堆焊工艺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 5. 堆焊层性能测试和缺陷分析 | 第50-56页 |
| ·显微硬度测试 | 第50-51页 |
| ·堆焊层耐磨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 ·堆焊层的剪切试验 | 第52-53页 |
| ·焊接缺陷分析 | 第53-55页 |
| ·冷裂纹 | 第53-54页 |
| ·表面气孔 | 第54-55页 |
|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 6 铁铝双丝堆焊温度场的模拟 | 第56-74页 |
| ·ANSYS简介 | 第56页 |
| ·参数化建模过程 | 第56-67页 |
| ·焊件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 ·单元类型选择 | 第57页 |
| ·确定材料性能参数 | 第57-58页 |
| ·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 ·移动热源模型的确定 | 第59-62页 |
| ·边界条件极其约束加载 | 第62-63页 |
| ·移动热源的处理 | 第63-67页 |
| ·铁铝双丝温度场分析 | 第67-73页 |
| ·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 | 第68-70页 |
| ·不同位置上焊接热循环曲线 | 第70-72页 |
| ·预热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本章小节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