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临港产业区的可持续性更新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30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9-13页 |
| ·传统临港产业区 | 第9-11页 |
| ·有关于衰落 | 第11-12页 |
| ·有关于更新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国内外案例研究 | 第17-30页 |
| ·德国杜伊斯堡内港的更新 | 第17-20页 |
| ·加拿大温哥华GRANVILLE的更新 | 第20-22页 |
| ·广州芳村滨水工业区的更新 | 第22-26页 |
| ·案例比较分析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传统临港产业区的更新策略 | 第30-50页 |
| ·面临的问题与我们的对策 | 第30-35页 |
| ·更新的特点与难点 | 第30-32页 |
| ·更新的常见误区 | 第32-33页 |
| ·我们的对策 | 第33-35页 |
| ·走向可持续性的更新模式 | 第35-45页 |
| ·更新的原因与内容 | 第35-37页 |
| ·更新的核心思想 | 第37-40页 |
| ·更新的目标和原则 | 第40-41页 |
| ·更新的模式 | 第41-45页 |
| ·区域性空间结构的调整 | 第45-50页 |
| ·区域的重新定位 | 第45-47页 |
| ·用地功能的合理布局 | 第47-48页 |
| ·用地结构的调整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传统临港产业区的外部空间更新 | 第50-80页 |
| ·可持续性的外部空间更新 | 第50-56页 |
| ·涵义与原则 | 第50-52页 |
| ·物质空间的尺度 | 第52-53页 |
| ·构成要素 | 第53-56页 |
| ·外部空间更新的手法 | 第56-62页 |
| ·基地分析 | 第56-57页 |
| ·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 ·序列视景分析 | 第59-61页 |
| ·空间注记分析 | 第61-62页 |
| ·外部空间的整合与完善 | 第62-73页 |
| ·城市格局的整合 | 第62-66页 |
| ·交通系统的完善 | 第66-68页 |
| ·景观视觉系统的整合 | 第68-71页 |
| ·活动场所系统的整合 | 第71-73页 |
| ·建筑实体的控制 | 第73-80页 |
| ·形态控制要素 | 第74-75页 |
| ·建筑类型举例 | 第75-77页 |
| ·天际线的组织 | 第77-80页 |
|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传统临港产业区更新 | 第80-102页 |
| ·可持续性更新策略研究 | 第80-87页 |
| ·布局现状分析 | 第80-83页 |
| ·生产现状分析 | 第83-85页 |
| ·方法对策研究 | 第85-87页 |
| ·更新规划方案举例分析 | 第87-99页 |
| ·项目更新范围 | 第87页 |
| ·主要规划目的 | 第87-89页 |
| ·规划地段分析 | 第89-90页 |
| ·规划方案介绍 | 第90-99页 |
| ·结语 | 第99-10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 科研情况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