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课题引出 | 第7-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生态村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生态村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方法及基础框架 | 第10-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与生态村社 | 第13-20页 |
·可持续发展观的大势所趋 | 第13-17页 |
·生态设计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整体区域设计理论背景 | 第15页 |
·“生态补偿设计”(Ecological compensative design) | 第15页 |
·“后传统”视野观的建立 | 第15-17页 |
·可持续发展原型视野下的生态村社 | 第17-20页 |
第三章 生态村社基本特征及设计原理 | 第20-30页 |
·生态村社理论相关概念解读 | 第20-25页 |
·生态社区 | 第20-22页 |
·传统生态聚落及传统社区 | 第22-23页 |
·合作居住(Co-housing) | 第23-25页 |
·生态村社的建设目的与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生态村社的建设目的 | 第25-26页 |
·生态村社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生态村社设计原理 | 第27-30页 |
·全系统设计原理 | 第27-29页 |
·社区内部建设循环机制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生态村社的建造策略 | 第30-51页 |
·生态村社建造的宜物性—“自然基因” | 第30-47页 |
·资源与可再生利用 | 第31-33页 |
·天然材料与天然建造 | 第33-42页 |
·气候地域性适用 | 第42-44页 |
·自维持住宅模式 | 第44-47页 |
·生态村社建造的宜人性—“文化基因” | 第47-50页 |
·生态经济的启示 | 第47页 |
·自然美学与建筑文化方言 | 第47-48页 |
·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生态村社理论在国外建设实践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 第51-58页 |
·丹麦Munks(?)g(?)rd 生态村 | 第51-54页 |
·邻里型社区规划 | 第52-53页 |
·绿色设计理念 | 第53页 |
·民主的社区氛围 | 第53-54页 |
·分析 | 第54页 |
·南非Tlholego 生态村 | 第54-57页 |
·生态设计和技术措施 | 第55-56页 |
·社会与经济方面 | 第56页 |
·总结 | 第56-57页 |
·分析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我国生态村社的社会背景及案例分析 | 第58-65页 |
·我国生态村社生成背景与经济策略 | 第58页 |
·我国生态村社典型案例分析 | 第58-65页 |
·京郊生态村的现状及启示 | 第58-60页 |
·台湾桃米生态村的生态旅游教育 | 第60-61页 |
·生态村社理论与中新天津生态城 | 第61-65页 |
第七章 中外生态村社对比研究及我国的应用策略探讨 | 第65-81页 |
·中外生态村社对比 | 第65-68页 |
·国外生态村社发展现状归纳 | 第65-67页 |
·生态村社在我国的生长机制及现状归纳 | 第67-68页 |
·我国生态村社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 第68-79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68-72页 |
·新型生态社区开发模式 | 第72-74页 |
·城市地段的生态更新——城市生态村社(Urban Ecovillage) | 第74-76页 |
·“村社群”紧凑型生态城市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