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径 | 第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文献回顾 | 第21-40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7页 |
·金融服务产业 | 第21-23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 | 第23-24页 |
·金融服务产业分类 | 第24-26页 |
·金融服务产业特征 | 第26-27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27-40页 |
·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回顾 | 第27-31页 |
·金融中心的文献回顾 | 第31-37页 |
·产业集聚理论的文献回顾 | 第37-38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 第38-40页 |
第3章 国际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比较借鉴 | 第40-67页 |
·英国伦敦金融服务产业的经验 | 第40-51页 |
·伦敦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40-44页 |
·伦敦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区位分布 | 第44-46页 |
·伦敦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特点 | 第46-50页 |
·伦敦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经验 | 第50-51页 |
·美国纽约金融中心发展历程 | 第51-58页 |
·美国金融中心的变迁史 | 第51页 |
·纽约成为金融中心的历程 | 第51-52页 |
·纽约成为金融中心的原因 | 第52-58页 |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58-65页 |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史 | 第58-59页 |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 | 第59-63页 |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动态过程 | 第67-86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背景分析 | 第67-71页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 第68-69页 |
·跨国企业总部的影响 | 第69页 |
·世界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69-70页 |
·国家实施不同发展战略的影响 | 第70-71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 | 第71-75页 |
·金融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 | 第71页 |
·实体产业集聚的伴随 | 第71-73页 |
·规模经济的作用 | 第73-75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模式 | 第75-80页 |
·自然形成模式 | 第75-77页 |
·政府主导模式 | 第77-79页 |
·两种模式的总结 | 第79-80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形成过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80-84页 |
·形成阶段 | 第80页 |
·快速集聚阶段 | 第80-82页 |
·稳定发展阶段 | 第82-83页 |
·扩散阶段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静态结果 | 第86-99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的性质 | 第86-90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提供复合性金融产品 | 第87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是一种中间网络组织 | 第87-88页 |
·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行业接近性、社会接近性 | 第88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具有根植性 | 第88-90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90-93页 |
·集群区内的创新优势 | 第90-91页 |
·金融风险缓释优势 | 第91-92页 |
·区内经营效率优势 | 第92-93页 |
·金融企业集群的空间形态 | 第93-94页 |
·紧密型金融服务企业集群 | 第93页 |
·次紧密型金融服务企业集群 | 第93-94页 |
·卫星型金融服务企业集群 | 第94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 | 第94-98页 |
·金融知识溢出促进集群技术学习 | 第95-97页 |
·金融服务企业集群技术学习加速金融知识溢出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以城市为载体的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99-132页 |
·中国三大经济圈经济、金融业发展现状 | 第99-109页 |
·三大经济圈的界定及经济概况 | 第99-101页 |
·长江三角洲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101-103页 |
·珠江三角洲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103-104页 |
·环渤海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104-106页 |
·三大经济圈中金融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比较 | 第106-109页 |
·中国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度的比较分析 | 第109-113页 |
·上海市金融集聚度 | 第110-111页 |
·北京市金融集聚度 | 第111-112页 |
·深圳市金融集聚度 | 第112-113页 |
·中国三大经济圈城市金融辐射域的测算 | 第113-131页 |
·长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辐射域 | 第117-126页 |
·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辐射域 | 第126-128页 |
·京津冀地区城市金融辐射域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32-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京、津金融中心的定位 | 第133-134页 |
·未来天津金融服务体系的定位 | 第134页 |
·滨海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展望 | 第134-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附录 | 第145-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