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51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7-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几个相关的概念 | 第23-26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23-26页 |
·环境规制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 第26页 |
·研究综述 | 第26-44页 |
·环境规制及其具体规制手段的相关研究 | 第26-35页 |
·环境管理体制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35-37页 |
·有关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37-40页 |
·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40-42页 |
·结论和述评 | 第42-4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44-48页 |
·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技术路线 | 第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48-5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8-49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49-51页 |
2. 环境规制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 | 第51-76页 |
·环境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51-56页 |
·市场失灵 | 第51-54页 |
·政府失灵 | 第54-55页 |
·熵理论 | 第55-56页 |
·环境规制的内涵及其类型 | 第56-60页 |
·环境规制的内涵 | 第56-58页 |
·环境规制的类型 | 第58-60页 |
·构建环境规制的PDCA 循环和反馈控制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60-67页 |
·模式构建的理论主线—规制经济学 | 第60-62页 |
·模式构建的其他理论基础 | 第62-67页 |
·国内外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和实践 | 第67-75页 |
·国外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和实践 | 第67-71页 |
·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和实践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3. 环境规制PDCA 循环和反馈控制模式 | 第76-109页 |
·环境规制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第76-78页 |
·环境规制PDCA 循环的构建 | 第78-88页 |
·基本理论分析 | 第78-81页 |
·模式图 | 第81-82页 |
·PDCA 循环对环境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82-84页 |
·循环运转的阶段及步骤分析 | 第84-88页 |
·环境规制反馈控制模式的构建 | 第88-102页 |
·反馈与反馈控制系统分析 | 第88-89页 |
·模式构建的前提—环境规制的黑箱理论 | 第89-91页 |
·环境规制反馈控制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91-97页 |
·模式的信息反馈系统分析 | 第97-98页 |
·有效的环境反馈控制系统的建立 | 第98-102页 |
·用PDCA 循环分析我国节能减排指标的有效性 | 第102-108页 |
·我国节能减排提出的相关背景分析 | 第102-103页 |
·PDCA 循环分析我国节能减排指标的实施情况 | 第103-107页 |
·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改进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4. 环境规制模式中的管理体制分析 | 第109-138页 |
·环境管理体制的内涵 | 第109-110页 |
·国外一些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 第110-115页 |
·国外一些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 | 第110-113页 |
·环境管理体制的类型 | 第113-114页 |
·国外环境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14-115页 |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15-122页 |
·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 | 第115-117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117-122页 |
·新型的环境管理体制模式分析 | 第122-137页 |
·模式构建的前提—四个运行机制 | 第122-124页 |
·新型的环境管理体制模型 | 第124-128页 |
·模式中各主体的职能分析 | 第128-130页 |
·构建我国新型的环境管理体制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130-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5. 环境规制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分析 | 第138-169页 |
·环境规制中的博弈论 | 第138-143页 |
·运用博弈论的必要性分析 | 第138-140页 |
·基于博弈论的环境规制机制理论框架—博弈六要素分析 | 第140-142页 |
·环境规制中涉及的博弈 | 第142-143页 |
·环境规制部门和企业视角下的环境规制博弈模型 | 第143-156页 |
·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第143-147页 |
·谈判博弈模型分析 | 第147-151页 |
·污染治理战略联盟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 第151-156页 |
·我国环境规制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分析 | 第156-168页 |
·规制中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 | 第157-159页 |
·政府的行为分析 | 第159-161页 |
·企业的行为分析 | 第161-166页 |
·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 第166-168页 |
·小结 | 第168-169页 |
6.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研究—以E-SEc 综合评价分析为主 | 第169-207页 |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9-173页 |
·环境标准(规章)的类型和特征 | 第169-171页 |
·环境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 第171-173页 |
·我国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回顾 | 第173-176页 |
·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174-175页 |
·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 第175-176页 |
·环境—社会经济(E—SEc)综合评价分析 | 第176-200页 |
·环境—社会经济(E—SEc)综合评价的内涵 | 第176-180页 |
·E—SEc 综合评价的管理模型和技术程序分析 | 第180-186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 | 第186-195页 |
·综合评价中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 第195-198页 |
·E—SEc(环境—社会经济)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198-200页 |
·完善我国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的若干思考 | 第200-205页 |
·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1-203页 |
·完善规制政策的建议分析 | 第203-205页 |
·小结 | 第205-207页 |
7.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研究—以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收费(税)政策为主 | 第207-236页 |
·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 第207-221页 |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207-211页 |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1-213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 第213-216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建立的前提—公平性原则 | 第216-217页 |
·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217-221页 |
·我国的排污收费(税)制度分析 | 第221-234页 |
·排污收费的理论基础 | 第221-225页 |
·总量排污收费制度分析 | 第225-228页 |
·排污收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8-230页 |
·进一步完善总量排污收费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230-233页 |
·排污费改税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3-234页 |
·小结 | 第234-236页 |
8. 环境规制政策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第236-259页 |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6-241页 |
·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 | 第236-240页 |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40-241页 |
·生态补偿机制的PDCA 循环和运行机制分析 | 第241-246页 |
·生态补偿机制的循环模式 | 第241-244页 |
·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244-246页 |
·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思考 | 第246-258页 |
·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6-248页 |
·现行机制的实践局限分析 | 第248-250页 |
·机制构建的总体框架和路径选择 | 第250-253页 |
·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体系分析 | 第253-258页 |
·小结 | 第258-259页 |
9.P DCA 循环和反馈控制模式下岷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的实证研究. | 第259-284页 |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与迫切性 | 第259-262页 |
·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 第260页 |
·流域的水资源日渐缺乏 | 第260-261页 |
·上游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能力建设不足 | 第261-262页 |
·无序的水电建设导致了岷江流域水资源的污染 | 第262页 |
·流域城市及地区对岷江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262-266页 |
·工业排放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262-265页 |
·城市生活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265-266页 |
·岷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的PDCA 循环和反馈控制模式分析 | 第266-270页 |
·水环境管理的PDCA 循环分析 | 第266-268页 |
·反馈控制模式分析 | 第268-270页 |
·完善岷江流域水环境规制的政策分析 | 第270-283页 |
·建立新型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 | 第270-272页 |
·建立岷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 第272-275页 |
·建立流域环境规制的市场模式 | 第275-277页 |
·建立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区际竞争力 | 第277-281页 |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岷江流域水环境 | 第281-282页 |
·建立流域环境评价机制,加强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建设 | 第282-283页 |
·小结 | 第283-284页 |
结束语 | 第284-287页 |
参考文献 | 第287-302页 |
附录1 | 第302-305页 |
附录2 | 第305-307页 |
致谢 | 第307-30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3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