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导论第17-29页
   ·问题的提出第17-22页
     ·研究背景第17-19页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9-21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1-22页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第22-24页
     ·研究思路第22-23页
     ·基本框架第23-24页
   ·研究方法第24-26页
     ·科学抽象法第24页
     ·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24-25页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25页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第25页
     ·系统分析方法第25-26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难点第26-29页
     ·论文的创新性思考第26-27页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之处第27-29页
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和评价第29-51页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9-46页
     ·经济增长极限争论研究及评价第29-33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空间研究及评价第33-38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分析研究及评价第38-42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及评价第42-46页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46-51页
     ·研究现状第46-49页
     ·评价第49-51页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研究的出发点第51-82页
   ·基本范畴界定第51-56页
     ·生态环境第51-53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53-54页
     ·“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54-56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第56-74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哲学分析第56-60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第60-68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范性分析——一个二纬度分析框架第68-74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拓展第74-82页
     ·经济学+社会伦理学——代际公平理论第74-76页
     ·经济学+生态学——生态经济系统论第76-79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第79-82页
3.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历史与现实的纬度第82-113页
   ·西部经济开发中的生态恶化:历史的欠帐第82-86页
     ·“一五”时期的经济西进第83-84页
     ·大跃进时期西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第84页
     ·大西南“三线”建设及其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第84-85页
     ·“文革”时期“以粮为纲”的开荒破坏第85-86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表征第86-99页
     ·生态恶化第87-95页
     ·经济落后第95-99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特征:西部的困境第99-104页
     ·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第99-102页
     ·贫困导致生态恶化第102-104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第104-113页
     ·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104-107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判断第107-113页
4.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形成机理:多重因素分析第113-148页
   ·基础因素:西部脆弱的生态基础和人口超载压力第113-117页
     ·自然因素:西部脆弱的生态基础第113-115页
     ·社会因素:西部人口超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115-117页
   ·核心因素:西部不合理经济行为对区域生态环境过度袭扰第117-121页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定第117-119页
     ·西部地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第119-121页
   ·直接因素: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特殊因素解码第121-134页
     ·产业因素:西部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第121-126页
     ·资本与技术因素:西部环境保护投资水平低下与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第126-129页
     ·区际污染因素:发达国家与地区环境成本的区际转移第129-134页
   ·深层因素: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制度约束分析第134-143页
     ·非正式制度约束分析第134-135页
     ·正式制度约束分析第135-140页
     ·机制约束分析: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西部生态环境和经济非协调运行的内生变量第140-141页
     ·案例分析:绿色GDP 实行难——来自西部地方政府的压力第141-143页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因子贡献实证分析第143-148页
     ·IPAT 模型的拓展第143-144页
     ·西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影响因子贡献分析第144-148页
5.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困境破题:区际生态补偿第148-178页
   ·已有研究的回顾与评述第149-152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第152-160页
     ·区际生态补偿的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依据第152-156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现实依据:西部生态环境的“外溢效应”第156-160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多纬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第160-170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第161-162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第162-163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第163-164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评价方法:一个简单的评价模型第164-166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补偿方式第166-167页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第167-170页
   ·西部区际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第170-178页
     ·三江源区概况第170-171页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第171-172页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的现状与问题第172-175页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175-178页
6. 西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研究:基于EKC 的分析第178-212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起源和理论解释第179-186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产生第179-180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成因第180-182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形式和研究成果第182-186页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与拟合曲线第186-204页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第186-188页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188-190页
     ·西部EKC 的有效性检验:平稳性和Granger-Causality 检验第190-194页
     ·回归结果与拟合曲线第194-201页
     ·主要结论及说明第201-204页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修正与政策含义第204-212页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约束条件分析: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第205-207页
     ·修正后的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第207-209页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政策含义第209-212页
7.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践路径:发展生态经济第212-240页
   ·西部区域生态子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脆弱区分区治理第212-219页
     ·西部生态重建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第213页
     ·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第213-215页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第215-216页
     ·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第216-218页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第218-219页
   ·西部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生态转型第219-235页
     ·西部工业产业生态化:生态工业理论与实践案例第219-224页
     ·西部农业产业生态化路径: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案例第224-229页
     ·西部旅游业产业生态化路径:生态旅游业理论与实践案例第229-235页
   ·西部区域生态经济中介系统的优化: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第235-240页
     ·技术系统:连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媒介第235-236页
     ·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结构内容第236-238页
     ·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构建路径第238-240页
8.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措施第240-270页
   ·发达国家落后地区的启示:美国西部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经验教训第240-247页
     ·美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破坏问题第240-242页
     ·美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第242-245页
     ·经验启示第245-247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第247-256页
     ·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行动理念第248-249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非污染、少污染产业第249-250页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政府”双重机制第250-254页
     ·转变观念,重塑节约文化,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文明生活方式第254-256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体对策:协调机制设计第256-270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信息显示机制设计第256-260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设计第260-262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保融资机制设计第262-265页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公众参与机制设计第265-270页
参考文献第270-281页
致谢第281-283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研究--基于60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监测证据
下一篇:环境规制有关问题研究--基于PDCA循环和反馈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