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

现实主义戏剧形式的现代性变革研究--以易卜生与契诃夫为开端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9-15页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第9-12页
  (一) 研究对象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综述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2-15页
  (一) “有意味的”戏剧形式产生戏剧性第12-13页
  (二) 戏剧形式变革原理第13-15页
第一章 社会问题剧: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暂时结合第15-29页
 第一节 范型渊源与变革前奏第15-19页
  一. 仍属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体系第15-17页
  二. 脱胎于戏剧第三类型——正剧第17-18页
  三. 与左拉自然主义戏剧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第18-19页
 第二节 “社会问题剧”内容的现代性体现第19-23页
  一. 取材的突破第20-21页
  二. 精神内涵的现代性所在第21-23页
 第三节 社会问题剧的形式特征第23-29页
  一. 与传统形式的密切联系第23-24页
  二. 问题剧的“行动整一性”形式特征第24-29页
第二章 内在性表述要求下的戏剧形式危机第29-33页
 一. 现代性促成内在性审美诉求第29-30页
 二. 内在性表述与传统戏剧文体的矛盾第30-33页
第三章 易卜生式心理现实主义——与象征融合第33-58页
 第一节 内在性主题意蕴与象征第33-40页
  一. 《野鸭》中的结合尝试第34-35页
  二. 内在性主题意蕴第35-38页
  三. 象征的必然第38-40页
 第二节 形式中“行动整一性”与象征的融合第40-52页
  一. 动作统一化的实现方式第40-48页
   (一) 象征参与统一化的动力第41-43页
   (二) 象征在结构整一中的作用第43-45页
   (三) 象征辅助下分析技巧的运用第45-48页
  二. 场面与动作因果律的实现方式第48-52页
   (一) 内部动作与外部行动的有机结合第48-50页
   (二) 主观抒情与当下动作交织第50-51页
   (三) 内在性表述对场面选择的要求第51页
   (四) 互文性人物动作线的作用第51-52页
 第三节 《海达·高布乐》分析——抒情性内容与叙述性形式的最佳调和第52-58页
第四章 契诃夫式心理现实主义——“印象整一性”新形式第58-80页
 第一节 现代性的现实主义解读与深化第58-63页
  一. 日常生活的悲剧性第59-60页
  二. 对传统形式“行动整一性”原则的颠覆第60-63页
   (一) 形式的外部特征概述第60-62页
   (二) 与传统戏剧及现代派的区别与联系第62-63页
 第二节 “印象整一性”形式原则第63-75页
  一. 以“情绪”作为统一化的动力第64-69页
   (一) 戏剧重心挪移——戏剧目的不在于表现事件第64-66页
   (二) 情绪作为统一力量形成一种内在冲突和心理结构第66-69页
  二. 各部分的和谐与总体印象第69-72页
   (一) 分散独立的动作线与印象式的情节安排第69-70页
   (二) 复调形式的场面安排第70-71页
   (三) 非语言表达契合的重要性第71-72页
  三. 以表层指向内心第72-75页
   (一) 细节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典型描绘第73-74页
   (二) 多处细节前后呼应加强印象第74页
   (三) 情境设置的重要性第74-75页
 第三节 《三姊妹》分析——抒情性消解叙述性的新形式第75-80页
结语第80-82页
注释第82-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话的创造与破灭--美国文学中的中西部形象研究
下一篇:D.H.劳伦斯的“生命”观--对《虹》和《恋爱中的女人》的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