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我国行政监督的法治意义 | 第11-12页 |
二、行政监督的基本内涵 | 第12-13页 |
三、我国现有行政监督体系的基本架构和特点 | 第13-19页 |
(一) 主体体系和对象体系 | 第13-14页 |
1、从主体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看,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由行政组织外部的异体监督和行政组织内部的同体监督两部分组成 | 第13-14页 |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与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相应的一个综合体系,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 | 第14页 |
(二) 组成部分 | 第14-18页 |
1、政党监督 | 第14-15页 |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 第14-15页 |
(2)、人民政协的监督 | 第15页 |
2、人大监督 | 第15-16页 |
3、行政系统自身的监督 | 第16-17页 |
4、人民群众的监督 | 第17页 |
5、新闻舆论监督 | 第17-18页 |
6、司法监督 | 第18页 |
(三) 我国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的特点 | 第18-19页 |
1、硬约束与软约束相结合 | 第18页 |
2、实质性监督与形式性监督相结合 | 第18页 |
3、宏观监督与微观监督相结合 | 第18-19页 |
4、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相结合 | 第19页 |
四、目前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9-22页 |
(一) 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权力配置整体安排不合理,难以形成合力 | 第19-20页 |
(二) 行政监督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等,使其监督行政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以致于削弱了监督的力度 | 第20页 |
(三) 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 第20-21页 |
(四) 监督内容和模式相对单一,偏重于追惩性事后监督 | 第21页 |
(五) 社会舆论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实际效力较低 | 第21-22页 |
五、构建和完善我国现代的行政监督机制 | 第22-35页 |
(一) 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 第22-26页 |
1、科学原则 | 第22页 |
2、法制化原则 | 第22-23页 |
3、民主原则 | 第23页 |
4、公开性原则 | 第23页 |
5、科学高效原则 | 第23-24页 |
6、独立协调原则 | 第24页 |
7、程序化原则 | 第24-25页 |
8、强制力原则 | 第25页 |
9、权责统一原理 | 第25-26页 |
10、权利保障原则 | 第26页 |
11、密切联系原则 | 第26页 |
(二)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举措 | 第26-35页 |
1、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 第26-27页 |
2、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 | 第27-28页 |
3、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 第28-29页 |
4、加强审判机关的司法监督力度,使行政监督有法律保障 | 第29-31页 |
5、创新层级行政监督体制与机制,逐步形成监察、审计、政府法制监督的有机整体 | 第31页 |
6、行政监督关口前移,强化和突出事前和事中监督 | 第31-32页 |
7、深入推进、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 第32页 |
8、加强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 第32-33页 |
9、优化舆论监督的环境,加强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结合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详细摘要 | 第37-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