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国际背景 | 第8页 |
·国内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及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 第10页 |
·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构建整个民族团结稳定局面至关重要 | 第10页 |
·对于促进武陵山区各个少数民族与政府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第10-11页 |
·为建立共同的经济合作区提供了依据 | 第1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危机事件产生于社会组织中,需要公权力介入 | 第12页 |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 第12-13页 |
·危机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 | 第13页 |
·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对公共应急管理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对公共应急管理的研究 | 第14-15页 |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主要采取实地调查,以问卷调查,访谈法为主 | 第16页 |
·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法与实地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7-18页 |
第2章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18-25页 |
·武陵山区基本概况 | 第18页 |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建设的现状 | 第18-20页 |
·公共应急预案的建设 | 第18-19页 |
·机构设置建设 | 第19-20页 |
·配套设施的建设 | 第20页 |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20-21页 |
·转型时期新型危机预案的缺失 | 第21-22页 |
·缺乏公共应急信息共享平台 | 第22页 |
·权责分配不明确,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 第22-23页 |
·新农村建设中矛盾凸显 | 第23页 |
·社会结构复杂,公共应急管理建设难度加大 | 第23-24页 |
·农村地区公共应急管理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 第24-25页 |
第3章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 第25-31页 |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类型 | 第25-29页 |
·地质灾害类 | 第25-26页 |
·洪涝、冰冻灾害类 | 第26-27页 |
·公共卫生类 | 第27页 |
·社会事件类 | 第27-28页 |
·政治事件类 | 第28-29页 |
·武陵山区不同公共应急事件的特点 | 第29-31页 |
·武陵山区自然灾害事件的特点 | 第29页 |
·武陵山区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 第29-30页 |
·武陵山区社会事件的特点 | 第30页 |
·武陵山区政治事件的特点 | 第30-31页 |
第4章 完善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的措施 | 第31-47页 |
·溯源阶段建设,加强源头治理 | 第31-33页 |
·危机的预防 | 第31-33页 |
·危机识别 | 第33页 |
·危机分析阶段,强调危机决策分析 | 第33-39页 |
·危机决策 | 第33-36页 |
·危机协调 | 第36-38页 |
·武陵山区危机信息平台的建立 | 第38-39页 |
·清源阶段建设,清除危机源头 | 第39-41页 |
·自然灾害事件的公共应急管理建设 | 第39页 |
·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应急管理建设 | 第39-40页 |
·社会事件的公共应急管理建设 | 第40页 |
·政治事件的公共应急管理建设 | 第40-41页 |
·固本阶段建设,危机善后治理 | 第41-44页 |
·危机善后处理 | 第41-42页 |
·危机的鉴定及评估机制 | 第42-43页 |
·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 | 第43页 |
·危机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建立 | 第43-44页 |
·武陵山区突发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 第44-47页 |
·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4-45页 |
·建立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 第45-46页 |
·培养武陵山区公共应急管理的专业性人才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