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恶意诉讼概述 | 第9-16页 |
(一) 恶意诉讼的概念 | 第9-11页 |
1、恶意的含义 | 第9页 |
2、恶意诉讼的含义 | 第9-11页 |
(二) 我国恶意诉讼的成因 | 第11-13页 |
1、制度设计的原因 | 第11-12页 |
2、诉讼主体的原因 | 第12-13页 |
(三) 恶意诉讼的表现形式 | 第13-16页 |
1、国外法律规定的类型 | 第13-14页 |
2、我国学者的主张 | 第14-16页 |
二、恶意诉讼的判断标准 | 第16-24页 |
(一) 主观恶意 | 第16-19页 |
1、当事人不适格 | 第16-17页 |
2、不具有诉的利益 | 第17-19页 |
(二) 客观损害 | 第19-21页 |
(三) 恶意诉讼行为与侵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 | 第21页 |
(四) 违反诚信原则 | 第21-23页 |
(五) 恶意诉讼之例外 | 第23-24页 |
三、我国恶意诉讼立法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 第24-27页 |
(一) 我国恶意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24-25页 |
(二) 我国恶意诉讼立法的缺陷 | 第25-27页 |
四、完善我国恶意诉讼法律制度的探讨 | 第27-43页 |
(一) 境外法律规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7-32页 |
1、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 | 第27-29页 |
2、英美法系国家 | 第29-30页 |
3、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0-32页 |
(二) 中国古代法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以及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 第32-33页 |
1、中国古代法的规定 | 第32页 |
2、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 第32-33页 |
(三) 完善我国恶意诉讼法律规制的探讨 | 第33-43页 |
1、程序法设计 | 第33-39页 |
2、私法领域责任设计 | 第39-41页 |
3、给予刑事制裁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