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序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的产生及内涵 | 第9-12页 |
第一节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的产生原因 | 第9-10页 |
第二节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的内涵 | 第10-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及面临的窘境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 第12页 |
第二节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在我国面临的窘境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无视公司人格制度在我国面临窘境的原因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名称之检讨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公司人格否认”名称的不当之处 | 第16-18页 |
一、语言翻译上的不当 | 第16-17页 |
二、程序上的不当 | 第17页 |
三、实体上的不当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公司人格否认”名称不当使用的影响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法无视公司人格制度学理解释之反思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学界对公司法第20 条第3 款的解释 | 第21-26页 |
一、关于“公司”的解释 | 第21-22页 |
二、关于“股东”的解释 | 第22-23页 |
三、关于“滥用”的解释 | 第23-24页 |
四、关于“债务”、“债权人”的解释 | 第24页 |
五、关于“严重”的解释 | 第24-25页 |
六、关于“连带责任”的解释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公司法无视公司人格制度学理解释的反思 | 第26-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司法无视公司人格制度之完善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国外无视公司人格制度的理论和司法实践 | 第31-33页 |
一、美国 | 第31-32页 |
二、日本 | 第32-33页 |
三、德国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无视公司人格制度的适用原则 | 第33-36页 |
一、穷尽救济原则 | 第33-35页 |
二、被动适用原则 | 第35页 |
三、实际有效原则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我国无视公司人格制度的完善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