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思想新论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 唐甄的成学经历 | 第12-18页 |
| (一) 生平际遇 | 第12-16页 |
| (二) 著作述略 | 第16-18页 |
| 二 唐甄思想新论 | 第18-50页 |
| (一) 哲学思想 | 第18-37页 |
| 1.本体论 | 第18-22页 |
| 2.辩证法 | 第22-24页 |
| 3.认识论 | 第24-27页 |
| 4.历史观 | 第27-30页 |
| 5.人生观 | 第30-37页 |
| (二) 伦理思想 | 第37-42页 |
| 1.君臣 | 第38-39页 |
| 2.备孝 | 第39-40页 |
| 3.夫妻 | 第40-41页 |
| 4.交实 | 第41-42页 |
| (三) 管理思想 | 第42-46页 |
| 1.民富与国富相统一的管理理念 | 第42-44页 |
| 2."众明"、"众聪",强调群贤共治 | 第44-45页 |
| 3."宜民宜俗"、"因时而变"的创新精神 | 第45-46页 |
| (四) 教育思想 | 第46-50页 |
| 1."学贵得师"、启发"自明" | 第46-47页 |
| 2.戒逸戒躁、重学重功 | 第47-49页 |
| 3.修身为上、文人学兵 | 第49-50页 |
| 三 唐甄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影响 | 第50-54页 |
| (一) 思想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 (二) 唐甄思想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51-54页 |
| 1.对当时的影响 | 第51-52页 |
| 2.对后世的影响 | 第52-53页 |
| 3.历史地位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