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31页 |
一、 中医文献研究 | 第12-17页 |
(一) 古代对心衰的认识 | 第12页 |
(二) 现代中医对心衰的研究 | 第12-17页 |
二、 现代医学最新进展 | 第17-29页 |
(一) 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二) 发病机制 | 第18-23页 |
(三) 治疗 | 第23-29页 |
三、 问题与展望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4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二、 研究的标准 | 第31-32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31-32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一) 分组 | 第32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32页 |
四、 观测指标 | 第32-33页 |
(一) 中医证候积分 | 第32-33页 |
(二) 心衰计分 | 第33页 |
(三) 心功能分级 | 第33页 |
(四) 实验室指标 | 第33页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3-34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33页 |
(二) 心衰计分疗效判定标准 | 第33-34页 |
(三)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第34页 |
六、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七、 临床资料分析 | 第34-35页 |
(一)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第34页 |
(二)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分级情况 | 第34-35页 |
(三) 治疗前心衰计分情况 | 第35页 |
八、 结果 | 第35-36页 |
(一)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 第35页 |
(二) 心衰计分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三) 心功能等级疗效评定 | 第35-36页 |
(四) 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比较 | 第36页 |
(五) 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比较 | 第36页 |
(六) 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较 | 第36页 |
(七) 安全性研究 | 第36页 |
九、 讨论 | 第36-40页 |
(一) 心衰的中医病机 | 第37页 |
(二) 颜德馨教授治疗心衰的观点 | 第37页 |
(三) 温阳方的组成及方解 | 第37页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38页 |
(五)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TNF—α、 IL—6、 BNP | 第38-39页 |
(六)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