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研究的制度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外币折算准则的目的 | 第13-16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外币折算方法综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 | 第17-18页 |
一、单一交易观 | 第17-18页 |
二、两项交易观 | 第18页 |
第二节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 第18-23页 |
一、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第19页 |
二、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 | 第19-20页 |
三、时态法 | 第20-21页 |
四、现时汇率法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 第23-25页 |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演进过程 | 第23页 |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我国外币折算制度历史沿革及比较分析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5页 |
第二节 新外币折算的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认 | 第26-27页 |
二、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 第27页 |
三、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9-34页 |
一、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选择及变更的有关事项 | 第30页 |
二、明确了处置境外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三、对企业外币交易中汇率选择的规定更加科学、合理 | 第31页 |
四、对外币投入资本的折算方法作了调整 | 第31页 |
五、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处理 | 第31-32页 |
六、增加了对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境外经营财务报表折算的规定 | 第32页 |
七、对金融企业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产生汇兑差额的处理结果提出了要求 | 第32-34页 |
第四节 我国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外币折算准则的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 第34页 |
二、记账本位币与功能货币比较 | 第34-35页 |
三、外币交易的比较 | 第35-36页 |
四、财务报表折算的比较 | 第36-37页 |
五、汇兑差额的处理比较 | 第37页 |
六、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的处理比较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外资银行的影响:案例分析 | 第38-52页 |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厦门的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一、机构的设置情况 | 第38-39页 |
二、外资银行在厦门发展的主要阶段 | 第39-40页 |
第二节 A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 第40-44页 |
一、A外资银行概况 | 第40-41页 |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第41页 |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 第41页 |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 第41-43页 |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 第43-44页 |
第三节 B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 第44-48页 |
一、B外资银行概况 | 第44页 |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第44页 |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 第44-45页 |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 第45-46页 |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 第46-48页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第48-52页 |
一、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第48页 |
二、"外币折算差额"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48-52页 |
第四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后的对策建议 | 第52-57页 |
第一节 外币统账制与外币分账制并行的建议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对不同外资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调整的建议 | 第53-54页 |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完全适应型 | 第53页 |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部分适应型 | 第53页 |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不完全适应型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对外资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54-57页 |
一、汇率风险的分类 | 第54-55页 |
二、对各种汇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