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利用职务便利”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14页
 (一) “利用职务便利”在我国刑法中的立法概况第11-12页
 (二) “利用职务便利”在构成要件中的地位第12-13页
 (三) “利用职务便利”理解中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一、利用职务便利外延的界定第14-32页
 (一) “利用”的涵义第14-18页
  1. “利用”具有主观性第14-15页
  2. 司法解释没有否定“利用”主观性第15-17页
  3. “利用”具有主观性的另一个立法例证第17-18页
 (二) “职务”的涵义第18-22页
  1. “职务”第18页
  2. 职务与工作第18-19页
  3. 职务与公务第19页
  4. 职务与劳务第19-20页
  5. 职务与职权、职责第20-21页
  6. 职务、工作、职权、职责、劳务、公务关系图第21-22页
 (三) “便利”的涵义及其内容第22-32页
  1. “利用职务便利”不等于“利用职务”第22-24页
  2. “超越职权”属于“利用职权形成的便利条件”第24-27页
  3. “隶属、制约关系”属于“利用职权形成的便利条件”第27-28页
  4. “利用表见职权便利”属于“利用职权形成的方便条件”第28-30页
  5. “假借执行职务履行职责”不属于“利用职权形成的便利条件”第30页
  6. “利用职权形成的便利条件”不包括“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产生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联系”第30-32页
  7. “利用职权形成的便利条件”不包括“利用影响力”第32页
二、“利用职务便利”内涵因素第32-43页
 (一) 个罪的主体第33-35页
  1. 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第34页
  2. 主体为非国家工作人员第34页
  3. 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或非国家工作人员第34-35页
 (二) 职务指向和服务的手段行为第35-37页
  1. 指向为财物,服务的手段行为为占有第35页
  2. 指向为与他人“利益”有关的事项、事务,服务的手段行为为收取或者索取第35-36页
  3. 指向为资金或者公款,服务的手段行为为挪用第36页
  4. 指向为与经营、决策、行使有关的事务、事项,服务的手段行为为经营、决策、阻碍第36-37页
 (三) “职务便利”与“非职务便利”的区分第37-43页
  1. 时间:职务的稳定性、持续性第37-38页
  2. 主体第38-40页
  3. 关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中“利用职务便利”的理解第40-43页
三、我国刑法分则各罪中“利用职务便利”的界定第43-51页
 (一) 我国刑法分则中“利用职务便利”的外延及决定内涵因素的对比分析第43-45页
 (二) 各罪中“利用职务便利”涵义的界定第45-48页
  1. 贪污罪第45页
  2. 职务侵占罪第45-46页
  3. 挪用公款罪第46页
  4. 挪用资金罪第46-47页
  5. 受贿罪第47页
  6.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47-48页
 (三) 我国刑法分则各罪中“利用职务便利”的比较第48-51页
  1. 贪污罪与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便利”的比较第48页
  2. 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便利”的比较第48-49页
  3. 受贿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便利”的比较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承继共犯论
下一篇: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证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