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对话 | 第12页 |
| ·对话教学 | 第12-13页 |
| ·对话教学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对话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对话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对话教学与高师体育教学特点的契合 | 第16-18页 |
| ·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游泳普修课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的优势分析 | 第17-18页 |
|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 第17-18页 |
| ·高师体育院系教学的特点 | 第18页 |
| ·游泳的技术特点 | 第18页 |
| 2 实验研究对象与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 ·实验对象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9页 |
| ·教学实验法 | 第19-20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20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20页 |
| 3 游泳对话教学的程序设计与实验流程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46页 |
| ·对话教学的设计原理 | 第20-21页 |
| ·游泳对话教学实验的设计思路 | 第21-23页 |
| ·游泳对话教学实验研究的操作模式 | 第21-23页 |
| ·实验前期 | 第21-22页 |
| ·实验中期 | 第22页 |
| ·实验后期 | 第22-23页 |
| ·游泳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 | 第23-31页 |
| ·游泳对话教学实验前准备 | 第23-27页 |
| ·游泳对话教学模式的确立 | 第23-24页 |
| ·游泳对话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型设计 | 第24-27页 |
| ·对话教学实验设计模式解析 | 第27-28页 |
| ·实验模式对话机制的组成部分 | 第27-28页 |
| ·游泳对话教学实验对话模式的运用 | 第28-31页 |
| ·学生的对话学习模式 | 第28-29页 |
| ·教师指导的对话模式 | 第29页 |
| ·实施弹性教学 | 第29-31页 |
| ·对话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 第31-40页 |
| ·各评价内容的分配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各要素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 第32-37页 |
| ·学习态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 ·体能指标评价标准与方法 | 第33-34页 |
| ·知识与技能指标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 第34-35页 |
|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标准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 第36-37页 |
| ·学生期末成绩计算 | 第37-38页 |
| ·游泳对话教学实验前诊断性评价 | 第38-40页 |
| ·对学生学习游泳学习的最初动机调查进行诊断性评价分析 | 第38-39页 |
|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游泳基础水平进行诊断分析 | 第39-40页 |
| ·对话学习设计范例 | 第40-46页 |
| ·对话学习设计 | 第40页 |
| ·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步骤等 | 第40页 |
| ·实验过程方法设计 | 第40-41页 |
| ·师个交流 | 第41页 |
| ·师组交流 | 第41页 |
| ·生生之间的协作、互助活动 | 第41页 |
| ·集体呈现 | 第41页 |
| ·异质小组协作 | 第41页 |
| ·反馈与补救 | 第41-42页 |
| ·监控学生行为 | 第42页 |
| ·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 第42页 |
| ·对话教学活动课堂操作案例 | 第42-46页 |
| 4 实验后的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 ·学生对游泳教学评价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态度比较 | 第47-48页 |
| ·实验组与对照组绝对成绩比较 | 第48页 |
| ·实验组与对照组知识与技能比较 | 第48-51页 |
| ·理论课考试成绩比较 | 第48-49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四种泳姿技能评定结果比较 | 第49-50页 |
| ·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的角度分析 | 第49-50页 |
| ·从观察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 | 第50页 |
|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阶段教学目标结果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比较 | 第51页 |
|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能力的比较 | 第51-53页 |
| ·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5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建议 | 第55-56页 |
| 6 注释 | 第56-57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8 附录 | 第59-67页 |
| 9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 10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