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表格索引 | 第11-13页 |
图索引 | 第13-14页 |
目次 | 第14-18页 |
1 导论 | 第18-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4页 |
·现实困境 | 第18-23页 |
·实践与挑战 | 第23-24页 |
·选题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 能源效率研究文献回顾 | 第30-62页 |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30-33页 |
·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算 | 第33-42页 |
·基于单要素生产率框架的能源效率指标 | 第33-36页 |
·基于单要素生产率框架的局限 | 第36-40页 |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的能源效率指标 | 第40-42页 |
·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6页 |
·结构调整 | 第42-47页 |
·技术进步 | 第47-50页 |
·市场改革 | 第50-54页 |
·其他因素 | 第54-56页 |
·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第56-57页 |
·未来有待深入的方向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 | 第62-81页 |
·生产率与效率的比较 | 第62-65页 |
·基于DEA的能源效率模型 | 第65-73页 |
·DEA方法介绍 | 第65-67页 |
·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模型 | 第67-68页 |
·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模型 | 第68-69页 |
·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模型 | 第69-72页 |
·三种能源效率模型的比较 | 第72-73页 |
·实证比较 | 第73-79页 |
·基于单要素能耗强度的测算 | 第73-75页 |
·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 | 第75-77页 |
·两种指标测算结果的比较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能源效率的跨国比较与解释 | 第81-102页 |
·问题的提出:中国的能效是高还是低? | 第81-83页 |
·模型、变量与数据 | 第83-86页 |
·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模型 | 第83-84页 |
·变量及数据 | 第84-86页 |
·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比较 | 第86-90页 |
·所有样本比较结果 | 第86-87页 |
·按收入、规模和地区的比较 | 第87-88页 |
·时间趋势比较 | 第88-90页 |
·规模效率:一个能源低效的解释 | 第90-98页 |
·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的分解 | 第90-92页 |
·规模效率的经济含义与趋势 | 第92-94页 |
·对规模效率下滑的深入考察 | 第94-95页 |
·对规模效率下滑的实证分析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附录一: 样本国家(地区)及分组 | 第100-101页 |
附录二: 资本存量的估算 | 第101-102页 |
5 配置效率:中国能源效率落后的另一个解释 | 第102-117页 |
·前言 | 第102-103页 |
·模型与数据 | 第103-106页 |
·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模型 | 第103-104页 |
·变量及数据说明 | 第104-106页 |
·实证分析 | 第106-114页 |
·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测算及比较 | 第106-108页 |
·同能耗强度指标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 | 第110-111页 |
·对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深入考察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附录一: 样本国家(地区)及分组 | 第116-117页 |
6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 | 第117-134页 |
·前言 | 第117-118页 |
·模型、变量与数据 | 第118-121页 |
·全要素能源相对模型 | 第118-119页 |
·变量与数据 | 第119-121页 |
·地区能源效率评价与节能潜力 | 第121-125页 |
·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测算 | 第121-123页 |
·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变化趋势 | 第123-125页 |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25-130页 |
·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125-127页 |
·模型设定 | 第127页 |
·回归结果及解释 | 第127-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附表一: 地区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 | 第132-133页 |
附表二: 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变异系数 | 第133-134页 |
7 工业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 第134-148页 |
·模型与数据描述 | 第134-135页 |
·对浙江各地工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的评价 | 第135-138页 |
·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评价 | 第135-137页 |
·节能潜力评价 | 第137-138页 |
·地区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8-144页 |
·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138-140页 |
·计量模型设定与检验 | 第140-141页 |
·回归结果及讨论 | 第141-144页 |
·其他定性讨论 | 第144-147页 |
·结构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制度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8 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可行性分析 | 第148-169页 |
·前言 | 第148-150页 |
·基本方法与数据 | 第150-155页 |
·基于投入角度的节能模型 | 第150-151页 |
·基于产出角度的减排模型 | 第151-153页 |
·基于产出角度的潜在产出成本模型 | 第153-154页 |
·变量与数据 | 第154-155页 |
·地区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第155-161页 |
·地区能源效率评价与比较 | 第155-157页 |
·地区节能潜力与重点区域评价 | 第157-159页 |
·地区减排潜力与重点区域评价 | 第159-161页 |
·节能减排目标及潜在成本分析 | 第161-164页 |
·节能减排预定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1-163页 |
·节能减排的潜在成本分析 | 第163-164页 |
·节能减排的政策分析 | 第164-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9页 |
9 结论与启示 | 第169-17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9-171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172页 |
·对推动我国节能降耗实践的若干启示 | 第172-174页 |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