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研究

目次第1-7页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3-14页
1 导论第14-20页
2 理论分析框架与文献综述第20-45页
   ·劳动力流动理论概述第20-38页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理论模型第20-32页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实证检验第32-35页
     ·劳动力迁移流动影响第35-38页
   ·劳动力流动模式研究第38-43页
     ·国外对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研究第38-39页
     ·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成因及影响的研究第39-43页
   ·本文的理论借鉴与方向第43-45页
3 中国劳动力流动及其模式选择第45-53页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历史第45-48页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成因第48-51页
     ·制度因素第48-50页
     ·教育、社会等因素第50-51页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的影响第51-53页
4 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的理论剖析第53-62页
   ·"民工荒"所引发的思考第53-55页
   ·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模型第55-60页
     ·模型的假设条件第55-56页
     ·模型的建立第56-59页
     ·模型的解释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5 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2-73页
   ·"候鸟式"流动与"永久性"迁移第62-64页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候鸟式"流动模式第64-66页
   ·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实证调查与分析第66-71页
     ·调查情况简介第66-68页
     ·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第68-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6 农民工"永久性"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3-85页
   ·"候鸟式"流动中的"举家迁移"第73-75页
   ·模型方法、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第75-80页
     ·数据简介第75-76页
     ·模型构建第76-79页
     ·结果讨论第79-80页
   ·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指数第80-83页
     ·设计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指数第80-82页
     ·成组设计对比检验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7 总结与展望第85-88页
   ·结论性评述第85-87页
   ·后续研究展望第87-88页
8 参考文献第88-103页
9 附录第103-116页
10 作者简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维分析框架下的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