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图表一览表 | 第13-14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节 反刍动物蛋白质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奶牛理想氨基酸模式 | 第19-24页 |
1 奶牛理想氨基酸模式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 奶牛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黑匣子"法 | 第20页 |
·液氨基酸组成法 | 第20页 |
·肌肉组织氨基酸组成法 | 第20页 |
·同位素示踪法 | 第20-21页 |
·数学模拟模式拟合法 | 第21页 |
3 反刍动物的限制性氨基酸 | 第21页 |
4 评价奶牛氮利用指标 | 第21-23页 |
·氮平衡(NB) | 第21-22页 |
·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PFAA) | 第22页 |
·血浆尿素氮浓度(PUN) | 第22页 |
·尿中尿素氮(UUN) | 第22-23页 |
5 奶牛泌乳的氨基酸需要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过瘤胃保护氨基酸的研究 | 第24-27页 |
1 过瘤胃蛋白质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2 研究过瘤胃保护氨基酸的意义 | 第25页 |
3 过瘤胃氨基酸在奶牛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4 影响过瘤胃氨基酸饲用效果的因素 | 第26-27页 |
·过瘤氨基酸的加工处理方法 | 第26页 |
·不同基础日粮的影响 | 第26页 |
·添加量 | 第26页 |
·添加时期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提高奶牛氮利用的策略 | 第27-31页 |
1 降低日粮蛋白降解率和调控瘤胃能氮平衡 | 第27-28页 |
·瘤胃微生物蛋白 | 第27页 |
·蛋白质降解率 | 第27-28页 |
·能量水平 | 第28页 |
2 提供适宜的日粮代谢蛋白水平 | 第28-29页 |
3 改善日粮氨基酸平衡 | 第29-31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1-33页 |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必需氨基酸过瘤胃保护效果的评价 | 第33-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过瘤胃氨基酸瘤胃释放率的测定 | 第33-36页 |
·过瘤胃氨基酸瘤胃后释放率测定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过瘤胃氨基酸的瘤胃释放率 | 第36-37页 |
·过瘤胃氨基酸的瘤胃后释放率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赖氨酸与蛋氨酸配比对奶牛产奶性能和氮利用的影响 | 第4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41页 |
·试验设计及试验日粮 | 第41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1-43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Lys/Met配比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第44页 |
·Ly/Met配比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Lys/Met配比对奶牛动静脉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Lys/Met配比对奶牛氮利用的影响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代谢蛋白中Lys/Met配比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代谢蛋白中Lys/Met配比对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49页 |
·Lys/Met配比对奶牛氨基酸吸收和氮利用的影响 | 第49-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苏氨酸与苯丙氨酸配比对奶牛产奶性能和氮利用的影响 | 第51-62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51-52页 |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 第5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2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52-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日粮采食量 | 第54页 |
·低蛋白日粮中必需氨基酸配比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第54-55页 |
·动静脉血浆氨基酸浓度 | 第55-57页 |
·血液生化指标 | 第57页 |
·对奶牛氮利用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1页 |
·日粮氨基酸配比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补充必需氨基酸对血液生化指标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 小结 | 第61-62页 |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