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章 但书的渊源及含义 | 第14-30页 |
第一节 但书的渊源 | 第14-21页 |
一、但书的法哲学基础 | 第14-18页 |
二、但书的法律渊源 | 第18-21页 |
第二节 但书的含义 | 第21-28页 |
一、但书的文理解释 | 第21-24页 |
二、但书的论理解释 | 第24-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但书的价值 | 第30-43页 |
第一节 但书的立法价值 | 第30-34页 |
一、但书具有指导我国刑事立法的功能 | 第30-33页 |
二、历史的法与现实的法的妥协价值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但书的司法价值 | 第34-42页 |
一、协调情与法的冲突 | 第34-37页 |
二、追求实质合理性 | 第37-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但书与大陆法系刑法出罪理论比较 | 第43-55页 |
第一节 但书与违法阻却事由的比较 | 第43-50页 |
一、但书与“可罚的违法性” | 第45-46页 |
二、但书与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 | 第46-49页 |
三、但书与主观违法要素的比较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但书与阻却责任事由的比较 | 第50-53页 |
一、但书与“违法性认识”的比较 | 第50-52页 |
二、但书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比较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但书的司法适用 | 第55-63页 |
第一节 但书适用的体系性思考 | 第55-60页 |
一、但书适用的前提 | 第55-58页 |
二、但书的适用范围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但书适用的主体 | 第60-61页 |
一、公安机关 | 第60页 |
二、人民检察院 | 第60-61页 |
三、人民法院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