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尺度下的天津市城市特色感知及分异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天津的历史发展 | 第8-10页 |
·天津的街区特色 | 第10页 |
·天津的街区特色对城市市民的影响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6-26页 |
·城市特色概述 | 第16-21页 |
·城市特色释义 | 第16-18页 |
·范畴与界定 | 第18-19页 |
·城市特色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感知概述 | 第21-22页 |
·感知释义 | 第21页 |
·感知研究的发展 | 第21-22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行为科学 | 第23页 |
·环境知觉理论 | 第23-24页 |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感知要素的实证研究 | 第26-34页 |
·调研过程及天津特色街区选取 | 第26-27页 |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调研进程 | 第28页 |
·分析方法与手段 | 第28-29页 |
·抽样调查范围和对象 | 第29-30页 |
·样本构成 | 第30-34页 |
第四章 基于市民感知的天津街区特色 | 第34-52页 |
·调研结果综述 | 第34-36页 |
·初次调研结果 | 第34-35页 |
·正式调研结果 | 第35-36页 |
·调研结果小结 | 第36页 |
·一类特色街区详述 | 第36-48页 |
·五大道地区 | 第37-40页 |
·滨江道和平路地区 | 第40-42页 |
·古文化街地区 | 第42-46页 |
·意式风情区 | 第46-48页 |
·优秀因素总结 | 第48-51页 |
·街区风貌特色 | 第48-50页 |
·街区活力 | 第50-51页 |
·街区经营管理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街区层面的人群感知分异研究 | 第52-83页 |
·感知作用机制 | 第52-54页 |
·感知分异形成机制 | 第52-53页 |
·感知分异对于城市特色建设的影响 | 第53-54页 |
·检验的原理及在本次研究中的应用 | 第54-56页 |
·年龄感知分异 | 第56-63页 |
·感知广度分异 | 第56-58页 |
·感知强度分异 | 第58-61页 |
·形成机制分析 | 第61-63页 |
·文化程度感知分异 | 第63-69页 |
·感知广度分异 | 第63-65页 |
·感知强度分异 | 第65-68页 |
·形成机制分析 | 第68-69页 |
·居住地感知分异 | 第69-75页 |
·感知广度分异 | 第69-72页 |
·感知强度分异 | 第72-74页 |
·形成机制分析 | 第74-75页 |
·月收入感知分异 | 第75-80页 |
·感知广度分异 | 第75-77页 |
·感知强度分异 | 第77-79页 |
·形成机制分析 | 第79-80页 |
·对街区发展的启示 | 第80-82页 |
·对政府行为的启示 | 第80-81页 |
·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 第81页 |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第81-82页 |
·市民感知改善建议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探讨 | 第83-8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研究不足方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