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研究与微生物实验论文

双歧杆菌等三联益生菌培养条件及微囊化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7页
   ·益生菌的发展概况第9-11页
     ·益生菌的历史第9-10页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第10-11页
   ·益生菌的应用第11-12页
     ·益生菌的应用现状第11-12页
     ·益生菌存在的问题第12页
   ·三联菌的生理特性第12-14页
     ·双歧杆菌第12-13页
     ·地衣芽孢杆菌第13页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第13页
     ·三联菌的联合培养第13-14页
   ·微胶囊的发展概况第14-16页
     ·微胶囊技术第14-15页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第15-16页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2 三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第17-25页
   ·实验材料第17-18页
     ·菌种第17页
     ·培养基第17页
     ·主要原料试剂第17-18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8页
   ·试验方法第18-19页
     ·三联菌活菌计数第18页
     ·对各发酵原料的验证筛选第18-19页
     ·对发酵培养基组成的优化第19页
     ·对发酵条件组成的优化第19页
   ·结果与讨论第19-23页
     ·各发酵原料的单因素实验结果第19-22页
     ·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正交结果第22-23页
     ·三联菌发酵条件优化正交结果第23页
   ·本章小结第23-25页
3 中试放大及产品饲喂实验第25-34页
   ·中试生产第25-27页
     ·实验材料第25-26页
     ·实验方法第26页
     ·结果分析第26-27页
   ·饲喂实验第27-33页
     ·实验材料第27页
     ·实验方法第27-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三联菌微囊化的研制第34-50页
   ·实验材料第34页
     ·菌种第34页
     ·培养基第34页
   ·主要溶液配制第34页
     ·解囊液第34页
     ·人工模拟胃液第34页
     ·人工模拟肠液第34页
     ·人工模拟胆汁溶液第34页
     ·稀释液的配制第34页
   ·主要试剂第34-35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5页
   ·实验方法第35-37页
     ·三联菌计数第35-36页
     ·微胶囊的形态观测第36页
     ·三联菌微胶囊的制备第36页
     ·微胶囊性质检测第36-37页
   ·结果与讨论第37-49页
     ·微胶囊形态观察第37-39页
     ·微胶囊在解囊液等溶液中的吸光度值第39-40页
     ·微胶囊在解囊液等溶液中吸光度曲线第40-43页
     ·解囊液中三联菌的活菌数第43-44页
     ·微胶囊耐胃酸性质第44-45页
     ·微胶囊耐胆汁酸性质第45-46页
     ·微胶囊的肠溶特性第46页
     ·微胶囊在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中的性质第46-47页
     ·微胶囊的其他性质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大黑鳃金龟嗅感器和触角叶超微结构
下一篇:R10,新型p38 MAPK抑制剂生物学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