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0页 |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 ·选题的来源 | 第17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7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7-19页 |
| §1.2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貌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 第19-25页 |
|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9-24页 |
|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貌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 §1.3 琼东南盆地的勘探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25-26页 |
| ·研究区勘探存在问题 | 第26页 |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6-3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琼东南盆地地质概况 | 第30-54页 |
| §2.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与钻探概况 | 第30-31页 |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31-42页 |
| ·断裂体系的几何学特征 | 第32页 |
| ·断裂活动的动力学特征与构造演化阶段 | 第32-35页 |
| ·琼东南盆地内部凹陷结构及相邻构造间的接触关系 | 第35-39页 |
| ·琼东南盆地深部结构特征 | 第39-42页 |
| §2.3 区域地层沉积特征 | 第42-45页 |
| ·地层及其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 ·沉积发育特征 | 第45页 |
| §2.4 研究区温压场特征 | 第45-48页 |
| ·地温场特征 | 第45-47页 |
| ·地压场特征 | 第47-48页 |
| §2.5 研究区油气地质特征 | 第48-54页 |
| ·区域烃源岩特征 | 第48-51页 |
| ·研究区储盖组合 | 第51-54页 |
| 第三章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分析 | 第54-107页 |
| §3.1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意义及基本概念体系 | 第54-60页 |
|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60-65页 |
|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 第60-63页 |
| ·测井层序界面识别 | 第63-65页 |
| ·层序界面的岩相识别标志 | 第65页 |
| §3.3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单井层序地层研究 | 第65-85页 |
| ·WELL7井古近系单井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分析 | 第66-72页 |
| ·WELL8井古近系单井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分析 | 第72-81页 |
| ·WELL1井古近系单井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分析 | 第81-85页 |
| §3.4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连井层序地层研究 | 第85-89页 |
| §3.5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 第89-101页 |
| §3.6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地层分布特征 | 第101-102页 |
| ·始新统地层分布特征 | 第101页 |
| ·崖城组地层分布特征 | 第101-102页 |
| ·陵水组地层分布特征 | 第102页 |
| §3.7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模式构建 | 第102-107页 |
| ·缓坡坡折带背景下层序发育特点及格架模式 | 第102-103页 |
| ·断控陡坡背景下层序发育特点及格架模式 | 第103-104页 |
| ·断阶带背景下层序发育特点及格架模式 | 第104-107页 |
| 第四章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研究 | 第107-133页 |
| §4.1 琼东南盆地沉积体系类型识别与划分 | 第107-115页 |
| ·冲积扇体系 | 第108-109页 |
| ·扇三角洲体系 | 第109-111页 |
| ·湖泊三角洲体系 | 第111-112页 |
| ·海岸平原体系 | 第112-113页 |
| ·滨海体系 | 第113-115页 |
| ·浅海体系 | 第115页 |
| §4.2 琼东南盆地典型地震相-沉积相分析 | 第115-122页 |
| §4.3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特征 | 第122-129页 |
| ·始新统(S100-S80)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特征 | 第122-123页 |
| ·崖城组(S80-S70)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特征 | 第123页 |
| ·陵水组各层序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特征 | 第123-127页 |
| ·琼东南盆地沉积相展布特征总结 | 第127-129页 |
| §4.4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模式 | 第129-133页 |
| ·具有多个次级沉积、沉降中心(或物源汇聚中心) | 第129页 |
| ·具有典型伸展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 第129-130页 |
| ·盆地发育四大供物源区 | 第130页 |
| ·复杂断坡带对砂分散体系的控制 | 第130-132页 |
| ·充填演化受海平面上升或海侵影响 | 第132-133页 |
| 第五章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降特征、古地貌研究 | 第133-167页 |
| §5.1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降特征分析 | 第133-154页 |
| ·沉降史及其沉降速率分析的原理 | 第133-140页 |
| ·古近系沉降速率特征分析 | 第140-154页 |
| §5.2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特征分析 | 第154-167页 |
| ·古地貌分析的研究意义 | 第154-155页 |
| ·同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55-156页 |
| ·同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 第156-157页 |
| ·琼东南盆地同沉积期古近系古地貌图的特征 | 第157-164页 |
|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重要层序界面同沉积期古地貌特征之对比 | 第164-167页 |
| 第六章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控制下的层序样式与沉积构成的综合研究 | 第167-183页 |
| §6.1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同沉积期古地貌对层序及其沉积的控制作用 | 第167-172页 |
| ·古地貌控制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167-168页 |
| ·古地貌对层序及沉积构成的控制 | 第168-172页 |
| §6.2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同沉积期古地貌、沉降速率以及层序和沉积响应关系的耦合分析 | 第172-183页 |
| ·古地貌和沉降速率对沉积和层序构成的控制作用 | 第172-176页 |
| ·沉积作用对古地貌和沉降速率的响应 | 第176-178页 |
| ·层序构成对古地貌和沉降速率的响应 | 第178-181页 |
| ·同沉积期古地貌、沉降特征以及层序和沉积响应关系的耦合分析 | 第181-183页 |
| 第七章 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目标选择 | 第183-202页 |
| §7.1 琼东南盆地钻探结果分析 | 第183-187页 |
| ·盆地内已钻井所揭示的油气藏分布规律 | 第183-185页 |
| ·盆地内已钻井成败分析 | 第185-187页 |
| §7.2 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模式构建 | 第187-189页 |
| ·琼东南盆地西部典型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 第187-188页 |
| ·琼东南盆地东部典型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 第188-189页 |
| §7.3 琼东南盆地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189-202页 |
| ·从宏观的油气地质格局看有利的勘探区带 | 第189-191页 |
| ·从局部的岩性相带出发看有利的勘探区带 | 第191-202页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第202-205页 |
| 致谢 | 第205-2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6-214页 |
| 内部研究报告及合作科研报告 | 第214-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