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绕式提升机主轴装置的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概述 | 第8-9页 |
| ·提升机设计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 ·国外提升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提升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提出依据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弹性基础梁理论及其在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44页 |
| ·弹性基础梁理论 | 第14-17页 |
| ·弹性基础梁概念 | 第14页 |
| ·弹性基础作用在梁上的反力 | 第14-15页 |
| ·弹性基础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其解 | 第15-17页 |
| ·滚筒结构发展 | 第17-20页 |
| ·滚筒概述 | 第17-18页 |
| ·滚筒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 ·滚筒载荷分析 | 第19-20页 |
| ·滚筒强度计算 | 第20-34页 |
| ·自由筒壳区强度计算 | 第20页 |
| ·支轮处筒壳应力分析 | 第20-28页 |
| ·支轮应力分析 | 第28-33页 |
| ·筒壳稳定性条件 | 第33-34页 |
| ·主轴计算 | 第34-43页 |
| ·主轴结构 | 第34-36页 |
| ·主轴强度计算 | 第36-42页 |
| ·主轴刚度计算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缠绕式提升机模块开发 | 第44-59页 |
| ·钢丝绳选择计算模块 | 第44-46页 |
| ·选取钢丝绳型号 | 第44页 |
| ·钢丝绳失效形式及防护措施 | 第44-45页 |
| ·计算钢丝绳 | 第45-46页 |
| ·本模块的程序框图 | 第46页 |
| ·滚筒选择计算模块 | 第46-49页 |
| ·选择滚筒直径 | 第46-47页 |
| ·计算滚筒宽度 | 第47-48页 |
| ·计算滚筒厚度 | 第48-49页 |
| ·其它附属结构 | 第49页 |
| ·轴承选择计算模块 | 第49-51页 |
| ·轴承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 ·本模块的程序框图 | 第50-51页 |
| ·过盈连接的计算模块 | 第51-52页 |
| ·过盈面的压力 | 第51页 |
| ·过盈配合 | 第51-52页 |
| ·装配 | 第52页 |
| ·电动机选择计算模块 | 第52-53页 |
| ·电动机选择计算 | 第52-53页 |
| ·本模块的程序框图 | 第53页 |
| ·高强度螺栓的联结计算模块 | 第53-54页 |
| ·减速器选择计算模块 | 第54-57页 |
| ·减速器选择计算 | 第54-56页 |
| ·本模块的程序框图 | 第56-57页 |
| ·联轴器选择计算模块 | 第57页 |
| ·联轴器选择计算 | 第57页 |
| ·本模块的程序框图 | 第57页 |
| ·天轮选择计算模块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缠绕式提升机的优化设计 | 第59-79页 |
| ·优化设计概述 | 第59-65页 |
| ·基本概念及应用 | 第59-60页 |
| ·MDOD 算法概述 | 第60-65页 |
| ·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 第65-71页 |
| ·设计变量 | 第65-66页 |
| ·约束函数 | 第66-68页 |
| ·目标函数 | 第68-71页 |
| ·相关技术介绍 | 第71-78页 |
| ·Visual C++6.0 设计平台 | 第71-72页 |
| ·MFC 技术 | 第72-74页 |
| ·面向对象技术 | 第74-75页 |
| ·数据可视化 | 第75-77页 |
| ·模块化设计 | 第77-78页 |
| ·二次开发技术的应用 | 第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设计系统软件开发 | 第79-94页 |
| ·软件系统功能和结构 | 第79-81页 |
| ·软件功能介绍 | 第79-80页 |
| ·软件结构介绍 | 第80页 |
| ·软件具体设计 | 第80-81页 |
| ·软件界面及操作 | 第81-93页 |
| ·主界面 | 第81-82页 |
| ·原始参数输入 | 第82-85页 |
| ·优化参数输入 | 第85-86页 |
| ·结果输出 | 第86-91页 |
| ·查看和帮助 | 第91-93页 |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 ·全文总结 | 第94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