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系及其杂种优势利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7页
 1.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概况第10-20页
   ·发展抗虫棉的必要性第10页
   ·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0-13页
   ·外源抗虫基因的遗传特点第13-15页
   ·转基因抗虫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5-17页
     ·转抗虫基因棉花的安全性第15页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时空性第15-16页
     ·现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品质第16-17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新种质第17-20页
 2 转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利用第20-26页
   ·杂种优势的概念第20页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第20-22页
     ·显性假说第20-21页
     ·超显性假说第21页
     ·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假说第21页
     ·遗传平衡假说第21页
     ·上位性与杂种优势第21页
     ·基因多态性与杂种优势第21-22页
     ·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第22页
   ·中国棉花的杂种优势研究进展第22-26页
     ·概况第22-23页
     ·杂种优势表现第23-25页
     ·转基因抗虫棉杂种优势表现第25-26页
 3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双价基因抗虫棉系的主要性状第27-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实验材料第27页
   ·田间试验设计及数据整理第27-28页
   ·转基因系的抗病虫性鉴定第28-29页
     ·卡那霉素鉴定第28页
     ·室内接棉铃虫鉴定第28-29页
     ·田间抗病性鉴定第29页
   ·转基因系的PCR检测第29-31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外源基因检测第31页
   ·转基因系的抗病虫性差异分析第31-34页
     ·转基因系的抗虫性第31-32页
     ·转基因系的抗病性第32-34页
   ·转外源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第34-37页
   ·转外源基因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第37-38页
     ·转基因系与受体亲本纤维品质性状差异第37-38页
     ·转基因系间纤维品质性状差异第38页
 3 讨论第38-42页
第三章 双价基因抗虫棉系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第42-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实验材料及来源第42页
   ·田间试验设计及数据统计整理第42-43页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43页
     ·杂种优势的计算公式第43页
     ·统计方法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8页
   ·杂交组合 F_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第43-47页
   ·杂交组合 F_1纤维品质性状表现第47页
   ·杂交组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表现第47-50页
   ·不同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群体杂种优势分析第50-52页
   ·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第52-58页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52-53页
     ·亲本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和评价第53-55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及其评价第55-56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第56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第56-58页
 3 讨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穗分化期干旱胁迫对水稻谷粒大小和GS3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华恢1035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和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