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斑点叉尾(魚回)疱疹病毒(CCV)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CCV特征和分类地位 | 第11页 |
·传染特性及病理学特征 | 第11-13页 |
·基因组和蛋白研究 | 第13-15页 |
·CCV的检测技术 | 第15-16页 |
·CCVD的防控技术 | 第16-18页 |
2 微孔板杂交方法综述 | 第18-23页 |
·微孔板杂交方法原理和优点 | 第18页 |
·微孔板杂交方法分类 | 第18-20页 |
·微孔板杂交核酸固定方法 | 第20-22页 |
·物理吸附 | 第21页 |
·蛋白质桥梁固定法 | 第21页 |
·共价连接 | 第21-22页 |
·微孔板杂交方法的应用 | 第22-23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4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斑点叉尾(魚回)疱疹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25-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实验用鱼 | 第25页 |
·病毒、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产地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26页 |
·引物和探针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细胞及鱼苗的感染 | 第27-28页 |
·样品DNA提取及电泳分析 | 第28-29页 |
·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9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测序 | 第29-32页 |
·固相杂交及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检测阳性阈值的确定 | 第33页 |
·特异性及敏感性检验 | 第33页 |
·扩增模板量与D_(405nm)值相关性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目的片段的扩增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热激转化结果 | 第35-36页 |
·质粒PCR鉴定 | 第36页 |
·序列测定 | 第36页 |
·固相杂交条件的优化 | 第36-38页 |
·阳性阈值(cutoff值)的确定 | 第38页 |
·模板DNA量与D_(405nm)值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特异性和敏感性检验 | 第39-40页 |
·人工感染样品的检测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PCR-ELISA检测技术的优越性 | 第41-42页 |
·杂交程序的选择 | 第42页 |
·探针的固定 | 第42页 |
·杂交后信号显示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杂交温度的优化 | 第43页 |
·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43页 |
·人工感染样品的检测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斑点叉尾(魚回)疱疹病毒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45-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PCR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DNA探针 | 第45-46页 |
·地高辛(DIG)标记DNA探针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46页 |
·地高辛(DIG)标记DNA探针斑点杂交法(Dot-Blot)的建立 | 第46-47页 |
·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47页 |
·探针特异性检验 | 第47页 |
·探针敏感性检验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DIG标记探针分析 | 第47-48页 |
·探针浓度优化 | 第48页 |
·斑点杂交检测敏感性分析 | 第48-49页 |
·斑点杂交检测特异性分析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斑点杂交用于样品检测的可行性 | 第49-50页 |
·探针标记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探针浓度的选择 | 第51页 |
·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Ⅰ: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60-63页 |
附录Ⅱ:硕士期间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