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 土壤真菌的涵义 | 第15-16页 |
2. 土壤真菌的主要分类群及研究概况 | 第16页 |
3. 土壤真菌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土壤的分散方法 | 第16-17页 |
·土壤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18页 |
·土壤真菌的计数方法 | 第18页 |
4. 土壤真菌的多样性 | 第18-20页 |
·物种的多样性 | 第18页 |
·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 第18-19页 |
·功能多样性 | 第19-20页 |
5. 真菌分类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 第20-23页 |
·传统分类方法 | 第21页 |
·现代分类技术 | 第21-23页 |
·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 | 第21-22页 |
·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 | 第22页 |
·DNA 水平上的真菌分类学 | 第22页 |
·DNA 中G+Cmol%含量测定 | 第22页 |
·基于PCR 基础上的DNA 多态性分析 | 第22页 |
·DNA 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青海北部地区土壤中的暗色丝孢菌 | 第24-1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土样来源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5页 |
·土壤真菌的分离 | 第25-26页 |
·土壤真菌的纯化 | 第26页 |
·土壤真菌的培养鉴定 | 第26-27页 |
2. 结果 | 第27-174页 |
本论文中丝孢目(HYPHOMYCETALES)所含属检索表 | 第27-148页 |
1. 链格孢属 | 第28-34页 |
·链格孢 图1 | 第30-32页 |
·细极链格孢 图2 | 第32-33页 |
·麦斑链格孢 图3 | 第33-34页 |
2. 节菱孢属 | 第34-39页 |
·褐节菱孢 图4 | 第36-37页 |
·糖节菱孢 图5 | 第37-39页 |
3. 平脐蠕孢属 | 第39-48页 |
·澳大利亚平脐蠕孢 图6 | 第41-43页 |
·中国平脐蠕孢 图7 | 第43-44页 |
·印度平脐蠕孢 图8 | 第44-45页 |
·尼科平脐蠕孢 图9 | 第45-46页 |
·麦根腐平脐蠕孢 图10 | 第46-48页 |
4. 氯霉属 | 第48-50页 |
·暗色无隔孢氯霉古巴变种中国大陆新纪录种 图11 | 第48-50页 |
5. 金色孢属 | 第50-53页 |
·法斯特金色孢 图12 | 第51页 |
·毡状金色孢 图13 | 第51-53页 |
6. 卷孢霉属 | 第53-55页 |
·卷孢霉中国新纪录种 图14 | 第54-55页 |
7. 枝孢属 | 第55-62页 |
·斑替枝孢 图15 | 第56-58页 |
·枝状枝孢 图16 | 第58-59页 |
·枝孢 图17 | 第59-60页 |
·球孢枝孢 图18 | 第60-62页 |
8. 弯孢属 | 第62-66页 |
·不等弯孢 图19 | 第63-64页 |
·弯孢 图20 | 第64-66页 |
9. 内脐蠕孢属 | 第66-69页 |
·柠檬形内脐蠕孢新种 图21 | 第67-69页 |
10. 粘鞭霉属 | 第69-78页 |
·短梗粘鞭霉新种 图22 | 第71-72页 |
·禾谷粘鞭霉 图23 | 第72-73页 |
·粘鞭霉 图24 | 第73-74页 |
·粘鞭霉菲利变种 图25 | 第74-76页 |
·粘鞭霉多色孢变种 图26 | 第76-77页 |
·瘤突粘鞭霉新种 图27 | 第77-78页 |
11. 汉氏孢属 | 第78-79页 |
·汉氏孢未定名种1 Hansfordia sp.1 图28 | 第78-79页 |
12. 卷旋孢属 | 第79-80页 |
·卷旋孢未定名种1 Helicoma sp.1 图29 | 第80页 |
13. 腐质霉属 | 第80-84页 |
·灰腐质霉 图30 | 第82-83页 |
·不规则腐质霉新种 图31 | 第83-84页 |
14. 单格孢属 | 第84-90页 |
·阿尔山单格孢 图32 | 第86-87页 |
·多变单格孢 图33 | 第87-88页 |
·柴达木单格孢新种 图34 | 第88-90页 |
15. 瓶霉属 | 第90-97页 |
·布氏瓶霉 图35 | 第91-92页 |
·灰质瓶霉 图36 | 第92-93页 |
·帚状瓶霉 图37 | 第93-95页 |
·蜜色瓶霉 图38 | 第95-96页 |
·瓶霉 图39 | 第96-97页 |
16. 齿梗孢属 | 第97-104页 |
·隘缩齿梗孢 图40 | 第99-101页 |
·椭圆齿梗孢新种 图41 | 第101-102页 |
·光滑齿梗孢新种 图42 | 第102-103页 |
·多变齿梗孢 图43 | 第103-104页 |
17. 帚霉属 | 第104-112页 |
·布鲁姆帚霉 图44 | 第106-107页 |
·番红花帚霉 图45 | 第107-108页 |
·土壤帚霉新种 图46 | 第108-109页 |
·小孢帚霉新种 图47 | 第109-111页 |
·具瘤帚霉新种 图48 | 第111-112页 |
18. 节格孢属 | 第112-117页 |
·嗜酸节格孢 图49 | 第114-115页 |
·嗜热节格孢 图50 | 第115-116页 |
·具瘤节格孢 图51 | 第116-117页 |
19. 葡萄穗霉属 | 第117-133页 |
·橙色葡萄穗霉 图52 | 第120-121页 |
·稍短葡萄穗霉 图53 | 第121-122页 |
·葡萄穗霉 图54 | 第122-125页 |
·二色葡萄穗霉 图55 | 第125-127页 |
·坎帕拉葡萄穗霉 图56 | 第127-128页 |
·小孢葡萄穗霉 图57 | 第128-129页 |
·多变葡萄穗霉新种 图58 | 第129-131页 |
·云南葡萄穗霉 图59 | 第131-132页 |
·玉蜀黍葡萄穗霉 图60 | 第132-133页 |
20. 细基格孢属 | 第133-141页 |
·链格孢状细基格孢 图61 | 第135-136页 |
·黑细基格孢 图62 | 第136-138页 |
·细基格孢 图63 | 第138-140页 |
·纸细基格孢 图64 | 第140-141页 |
21. 维罗纳霉属 | 第141-146页 |
·细尖维罗纳霉 图65 | 第142-144页 |
·芭蕉维罗纳霉 图66 | 第144-145页 |
·简单维罗纳霉中国新纪录 图67 | 第145-146页 |
22. 沃德霉属 | 第146-148页 |
·膨梗沃德霉 图68 | 第147-148页 |
本论文中束梗孢目(STILBELLALES)所含属检索表 | 第148-164页 |
1. 矛束霉属 | 第148-156页 |
·小孢矛束霉 图69 | 第149-151页 |
·第九矛束霉 图70 | 第151-152页 |
·螺旋矛束霉 图71 | 第152-154页 |
·矛束霉 图72 | 第154-156页 |
2. 粘束孢属 | 第156-160页 |
·粘束孢 图73 | 第157-158页 |
·腐生粘束孢 图74 | 第158-160页 |
3. 毛束霉属 | 第160-164页 |
·树头毛束霉 图75 | 第161-162页 |
·螺旋毛束霉 图76 | 第162-164页 |
本论文中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所含属 | 第164-174页 |
1. 附球菌属 | 第164-167页 |
·黑色附球菌 图77 | 第165-167页 |
2. 漆斑霉属 | 第167-174页 |
·到达漆斑霉 图78 | 第168-169页 |
·印度漆斑霉中国新纪录种 图79 | 第169-170页 |
·大孢漆斑霉新种 图80 | 第170-171页 |
·露湿漆斑霉 图81 | 第171-172页 |
·疣孢漆斑霉 图82 | 第172-174页 |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土壤中暗色丝孢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174-1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4-176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74-175页 |
·土壤暗色丝孢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17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75-1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6-180页 |
·物种(属级)组成 | 第176页 |
·群落优势度分析 | 第176-177页 |
·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177-179页 |
·物种生态位宽度 | 第179-18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80-18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82-186页 |
1. 总结 | 第182-183页 |
·土壤中暗色丝孢菌多样性 | 第182页 |
·属、种级分类标准 | 第182-183页 |
·属级分类标准 | 第182-183页 |
·种级分类标准 | 第183页 |
·培养条件 | 第183页 |
2. 讨论 | 第183-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