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与危机应对策略研究--以广东汕尾乌坎事件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2-14页 |
| ·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网络舆论危机的研究 | 第16-18页 |
| ·述评 | 第18页 |
| ·选题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 ·选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网络舆论传播与危机管理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 ·舆论传播相关理论解读 | 第20-27页 |
| ·传播类型 | 第20-21页 |
| ·传播媒介理论 | 第21-23页 |
| ·传播过程模式 | 第23-27页 |
| ·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相关理论解读 | 第27-29页 |
| ·奥古斯丁的6阶段模式 | 第27-28页 |
| ·罗伯特.希思的4r模式 | 第28页 |
| ·米特罗夫和皮尔森的5阶段模式 | 第28页 |
| ·芬克危机管理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 | 第28-29页 |
| ·三阶段模型 | 第29页 |
| ·理论在本文中的选择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案例引入与分析 | 第30-59页 |
| ·案例选择 | 第30-33页 |
| ·案例应具备的条件 | 第30页 |
| ·网络媒介对比介绍 | 第30-33页 |
| ·选择乌坎事件作为案例的原因 | 第33页 |
|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33页 |
| ·案例概述 | 第33-35页 |
| ·事件起因 | 第33-34页 |
| ·事件发展经过 | 第34-35页 |
| ·案例分析 | 第35-50页 |
| ·研究主题 | 第35页 |
|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 ·研究分析单元 | 第35页 |
| ·以传播学模型分析乌坎事件 | 第35-41页 |
| ·乌坎事件数据分析 | 第41-47页 |
| ·案例分析总结归纳 | 第47-48页 |
| ·无网络媒介参与的乌坎事件传播分析 | 第48-50页 |
| ·假设理论检验与补充 | 第50-53页 |
| ·研究假设中两种模式对比情况 | 第50-52页 |
| ·完善假设理论 | 第52-53页 |
| ·网络舆论形成总结 | 第53-59页 |
| ·网络舆论概念的补充 | 第53页 |
| ·网络舆论的新特点 | 第53-54页 |
| ·网络舆论主体的变化 | 第54-55页 |
| ·网络舆论分类的变化 | 第55页 |
| ·网络舆论生成过程 | 第55-57页 |
| ·从网络舆论到现实危机转变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网络舆论危机处置存在问题与对策 | 第59-66页 |
| ·案例的汲取与呼应 | 第59页 |
| ·网络舆论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 ·网络舆论引导者存在的问题 | 第59页 |
| ·应对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 ·应对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0页 |
| ·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原因 | 第60-61页 |
| ·网络媒介层面 | 第60-61页 |
| ·政府层面 | 第61页 |
| ·网民层面 | 第61页 |
| ·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策略 | 第61-66页 |
| ·政府官方层面 | 第61-63页 |
| ·网络传播媒介层面 | 第63-64页 |
| ·大众网民层面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