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9页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13-17页 |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原因的研究 | 第14页 |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作用的研究 | 第14页 |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对农业发展重要性及现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村公共产品及农村电网建设的基本范畴与基础理论 | 第19-31页 |
1 农村公共产品及农村电网建设的基本范畴 | 第19-25页 |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点 | 第19-20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 第20-22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 | 第20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20-21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21-22页 |
·基础设施的基本范畴 | 第22-24页 |
·基础设施的概念 | 第22-24页 |
·基础设施的分类 | 第24页 |
·农村电网的公共产品属性 | 第24-25页 |
2 公共产品及农村电网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25-31页 |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与农村电力供给 | 第25-29页 |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 | 第25-28页 |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对我国农村电力供给的借鉴 | 第28-29页 |
·财政分权理论与农村电力供给 | 第29-31页 |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9-30页 |
·财政分权理论对我国农村电力供给的借鉴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的现状 | 第31-41页 |
1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的概况 | 第31-32页 |
·慈利县概况 | 第31页 |
·慈利县电力局、电力公司概况 | 第31-32页 |
2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的现状 | 第32-41页 |
·慈利电网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农电电源开发现状 | 第33-35页 |
·农电网络建设现状 | 第35页 |
·慈利电力局电网(国家电网) | 第35页 |
·慈利电力公司电网(地方电网) | 第35页 |
·农村电网改造建设三阶段的绩效 | 第35-37页 |
·慈利电力局农网改造情况 | 第35页 |
·慈利电力公司改造情况 | 第35-37页 |
·电力电量供需现状 | 第37-38页 |
·用电结构现状 | 第38-41页 |
·大用户用电影响巨大 | 第39-40页 |
·产业用电情况变化快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41-51页 |
1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8页 |
·农电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代管管理体系职能难以到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41-42页 |
·资产产权争端对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带来了障碍 | 第42页 |
·改制后慈利县供电企业存在不规范现象 | 第42-43页 |
·乡供电所改革遗留问题急待解决 | 第43-44页 |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 第44-46页 |
·各电压等级电网络结构亟待优化 | 第44-45页 |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 第45页 |
·输电线路出现瓶颈,局部供电半径过长 | 第45页 |
·设备技术含量和健康状况亟待提高 | 第45-46页 |
·慈利农电配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47页 |
·县城配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页 |
·乡村配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47页 |
·农网建设、维护及衍生费用巨大 | 第47-48页 |
·安全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优质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 第48页 |
·安全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 | 第48页 |
·农村农电优质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 第48页 |
2 慈利县农村电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农电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 第48页 |
·农村电网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 第48-49页 |
·农电企业管理相对滞后 | 第49页 |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第49页 |
·地方政府层面农电改革的主导部门不够明确 | 第49-50页 |
·农电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51-59页 |
1 农村电网建设的基础条件 | 第51-53页 |
·宏观政策趋好 | 第51-52页 |
·电力监管机制正在完善 | 第52-53页 |
·电网投资垄断的局面有较大程度的改观 | 第53页 |
2 完善农村电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3-54页 |
·体现农村电网建设公共品的原则 | 第53-54页 |
·要落实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有利于农电事业的健康发展的原则 | 第54页 |
·要与电力体制改革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 第54页 |
·紧密结合各省、县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因网制宜的原则 | 第54页 |
·坚持改革是动态的,要随着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进行改革 | 第54页 |
3 基于公共产品视角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4-59页 |
·建立与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农电管理体制 | 第54-55页 |
·明确农网改造资产归属 | 第55页 |
·制定农电配套政策 | 第55页 |
·建立农电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 第55-57页 |
·建立普遍服务机制 | 第56页 |
·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 第56页 |
·农电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 第56-57页 |
·电网公司内部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对农电工作的领导 | 第57页 |
·明确农电工作在公司中的定位,积极推进改革 | 第57页 |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代管县农电管理体制 | 第57页 |
·切实加强农电职工管理,不断提高农电队伍整体素质 | 第57-58页 |
·加大政府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投入,合理提高低压维管费提取标准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