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地铁车站施工力学及地表沉降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国内外大跨隧道开挖方法及现状 | 第12-15页 |
·隧道施工方法概述 | 第12页 |
·国外大跨度隧道开挖方法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大跨度隧道开挖方法现状 | 第13-14页 |
·大跨隧道开挖方案选择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 第15-22页 |
·隧道施工力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隧道施工力学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研究 | 第22-30页 |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原因 | 第22页 |
·地层沉降影响因素 | 第22-27页 |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0-31页 |
第2章 大跨隧道开挖后受力特性分析 | 第31-42页 |
·大跨度隧道开挖后围岩力学特性 | 第31-39页 |
·隧道开挖后的二次应力状态 | 第31页 |
·几种常见洞室开挖后的二次应力解析 | 第31-37页 |
·仰拱对大跨隧道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大跨度扁平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准则 | 第39-41页 |
·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围岩稳定性的判断准则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车站施工数值模拟 | 第42-70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FLAC~(3D)简介 | 第43-48页 |
·FLAC~(3D)内置模型 | 第43-47页 |
·FLAC~(3D)求解过程 | 第47-48页 |
·工程背景 | 第48-51页 |
·工程背景 | 第48-50页 |
·拟采用的施工方法 | 第50-51页 |
·数值模拟 | 第51-69页 |
·计算模型 | 第51-5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模型试验 | 第70-91页 |
·模型试验理论 | 第70-75页 |
·隧道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70-71页 |
·相似模型实验理论基础 | 第71-75页 |
·模型试验方案 | 第75-82页 |
·相似比的确定 | 第76页 |
·实验原型及相似材料 | 第76-82页 |
·模型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82-89页 |
·模型实验 | 第82-84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84-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监控量测 | 第91-99页 |
·监控量测理论 | 第91-94页 |
·监控量测流程 | 第91页 |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91-92页 |
·监控量测项目 | 第92页 |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作业 | 第92-94页 |
·监测方案 | 第94-96页 |
·量测项目 | 第94页 |
·测点布置 | 第94-96页 |
·测量成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洞内变形监测 | 第96-97页 |
·地表沉降监测 | 第97-98页 |
·海印大桥沉降监测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项目 | 第105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