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7页 |
0. 导论 | 第27-65页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7-31页 |
·选题背景 | 第27-29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31-40页 |
·方法论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8页 |
·逻辑框架 | 第38-40页 |
·文献综述 | 第40-56页 |
·战略管理理论 | 第40-45页 |
·汇率理论 | 第45-48页 |
·新政治经济学 | 第48-53页 |
·国际经济学中的博弈论 | 第53-56页 |
·研究方法 | 第56-61页 |
·理论方法 | 第56-58页 |
·实证方法 | 第58-60页 |
·个案(国别)研究的方法 | 第60-61页 |
·理论发现 | 第61-62页 |
·研究难点、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后续研究 | 第63-64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系统映射 | 第64-65页 |
1. 为什么要对国家竞争战略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65-77页 |
·新政治经济学概述 | 第66-69页 |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 第69-72页 |
·国际贸易协定的政治经济学 | 第72-74页 |
·国家竞争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一种新的诠释 | 第74-77页 |
2. 国际贸易纯理论的演化 | 第77-96页 |
·传统贸易理论:以要素差异化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 | 第80-84页 |
·新贸易理论:以产品差异化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84-88页 |
·新新贸易理论:以企业差异化为基础的产业内/产业间贸易理论 | 第88-96页 |
3. 保留产业、多重均衡与国家利益冲突假定 | 第96-112页 |
·比较优势、保留产业与多重均衡 | 第96-101页 |
·多重均衡与国家利益冲突的产生 | 第101-106页 |
·专业化情形下的多重均衡与利益冲突 | 第102-105页 |
·不同生产率情形下的多重均衡和利益冲突 | 第105-106页 |
·国家竞争战略的一个实例: 美日贸易摩擦的基因 | 第106-112页 |
·起始阶段 | 第107-108页 |
·全面发展阶段 | 第108-109页 |
·深入发展阶段 | 第109-112页 |
4. 波特的竞争战略与国家竞争优势 | 第112-125页 |
·国际竞争力及其内涵 | 第112-116页 |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116-120页 |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 第120-125页 |
5. 全球化中的策略选择: 国家竞争战略 | 第125-147页 |
·全球化中的贸易自由化 | 第126-130页 |
·经济全球化中的经济增长 | 第130-135页 |
·流动性、生产范式、贸易形态与国家竞争优势 | 第135-143页 |
·经济全球化与流动性 | 第135页 |
·供应链与全球生产型态 | 第135-138页 |
·全球生产型态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 第138-141页 |
·国家竞争优势形成模型的理论参照系:基于生产范式创新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 | 第141-143页 |
·全球化中国家竞争优势与国家竞争战略的确定 | 第143-147页 |
6. 无形要素禀赋假说 | 第147-160页 |
·全球化与要素禀赋的扩展 | 第147-152页 |
·作为无形要素禀赋的国家竞争战略 | 第152-157页 |
·无形要素禀赋假说的检验:日美国家竞争战略的演化 | 第157-160页 |
7. 汇率中性与蒙代尔不兼容性定理 | 第160-168页 |
·汇率:政策目标还是政策工具 | 第160-162页 |
·资本完全流动:蒙代尔不兼容性定理 | 第162-165页 |
·资本不完全流动:“三位一体兼容定理” | 第165-168页 |
8. 作为国家竞争战略工具的汇率 | 第168-207页 |
·策略汇率的概述 | 第168-173页 |
·策略汇率: 基于非线性的假定 | 第168-170页 |
·策略汇率: 基于非中性的假定 | 第170-171页 |
·策略汇率: 基于非均衡的假定 | 第171-173页 |
·为什么选择汇率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工具 | 第173-178页 |
·策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 第178-182页 |
·策略汇率的均衡:NASH 均衡 | 第182-192页 |
·策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模型 | 第192-207页 |
·非合作均衡 | 第194-197页 |
·最优策略汇率 | 第197-204页 |
·策略汇率上限与可执行的策略汇率 | 第204-205页 |
·事前游说与相对协商力量 | 第205-207页 |
9. 繁荣与萧条:国家竞争战略与经济周期 | 第207-226页 |
·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 | 第208-215页 |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战略管理 | 第215-220页 |
·金融危机与国家竞争战略 | 第220-226页 |
10. 中国国家竞争战略的回顾:贸易大国之梦的实现 | 第226-237页 |
·进口替代战略 | 第226-229页 |
·出口导向战略 | 第229-231页 |
·追赶战略 | 第231-237页 |
11. 中国国家竞争战略的前瞻:构建灵活/柔性的汇率制度 | 第237-263页 |
·均衡汇率的决定与BALASSA---SAMUELSON 假说 | 第238-242页 |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242-245页 |
·中国国家竞争战略:灵活的汇率制度 | 第245-254页 |
·货币错配、浮动恐惧症与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 | 第246-250页 |
·金融脆弱性、金融改革与更灵活的外汇制度 | 第250-254页 |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国家竞争战略 | 第254-263页 |
12. 中国国家竞争战略的远瞻:金融强国的憧憬 | 第263-284页 |
·欧元的作用与启示 | 第264-269页 |
·从贸易大国到金融强国:策略汇率的内部博弈 | 第269-275页 |
·从贸易大国到金融强国:策略汇率的外部博弈 | 第275-279页 |
·通往金融强国的漫漫长路 | 第279-284页 |
结论 | 第284-28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8-305页 |
附录1 关于中国“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305-311页 |
附录2 人民币对美元与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波动实证研究:1985-2007 | 第311-329页 |
附录3 基于利益集团活动影响汇率的案例 | 第329-331页 |
附录4 中国正处在国家竞争战略转换期 | 第331-335页 |
后记 | 第335-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