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关系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问题缘起:关于体系问题的讨论 | 第13-33页 |
| ·争点归结:犯罪概念之存废 | 第14-19页 |
| ·首当其冲:犯罪概念 | 第14-17页 |
| ·去意识形态化:务虚的犯罪概念? | 第17-19页 |
| ·概念澄清:重构论与完善论 | 第19-28页 |
| ·重构论:阶层体系之引入 | 第19-25页 |
| ·完善论:平面体系之修正 | 第25-28页 |
| ·体系比较:中、德(日)犯罪论之重大差异 | 第28-33页 |
| ·中国四要件平面体系 | 第28-30页 |
| ·德日阶层递进体系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2. 犯罪概念:定性定量模式之辨证 | 第33-96页 |
| ·概念考察:犯罪定义梳理 | 第33-56页 |
| ·域外犯罪定义考察 | 第34-40页 |
| ·犯罪概念模式归结 | 第40-43页 |
| ·对中国犯罪概念的批判 | 第43-45页 |
| ·中国的“微罪”处罚机制 | 第45-56页 |
| ·立法层面:限缩的犯罪圈 | 第56-67页 |
| ·数额犯 | 第60-62页 |
| ·情节犯 | 第62-63页 |
| ·中国的“小刑法”模式 | 第63-67页 |
| ·司法层面:以行为之危害量为分流阀域 | 第67-76页 |
| ·罪量之考量 | 第68-70页 |
| ·德日刑法中的违法性理论 | 第70-73页 |
| ·制裁模式:一元抑或二元? | 第73-76页 |
| ·社会层面:大众犯罪观 | 第76-80页 |
| ·犯罪概念:实践品格之体现 | 第80-96页 |
| ·关于“超规范”问题 | 第80-89页 |
| ·刑法但书:出罪之宏观法律标准 | 第89-92页 |
| ·但书在不同阶段之适用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3. 犯罪构成:犯罪概念之承续判断 | 第96-116页 |
| ·价值判断:无法回避的真实存在 | 第96-101页 |
| ·分流定位:犯罪概念与犯罪客体之独立分工 | 第101-105页 |
| ·社会危害性与法益侵犯性之关系 | 第101-103页 |
| ·适法分流与小类定位 | 第103-105页 |
| ·双层递进:犯罪概念—犯罪构成之认知模式 | 第105-115页 |
| ·犯罪概念之初始判断:社会危害性之有无及程度 | 第106-112页 |
| ·犯罪构成之再次判断:是否具备刑事违法性 | 第112-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4. 关系澄清:双层次递进模式之确立 | 第116-139页 |
| ·命题动摇:“唯一标准”的地位问题 | 第116-124页 |
| ·社会危害性判断不可或缺 | 第117-120页 |
| ·双层标准均为法律标准 | 第120-122页 |
| ·犯罪认知视野下的犯罪构成 | 第122-124页 |
| ·前见克服:“先入为主”之规避 | 第124-130页 |
| ·前见与规范判断 | 第125-127页 |
| ·社会危害性判断与罪刑法定 | 第127-130页 |
| ·解释立场:形式抑或实质解释? | 第130-139页 |
| ·排除犯罪性行为与犯罪构成之关系 | 第130-133页 |
| ·犯罪概念指导下的实质解释 | 第133-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 真实世界的刑法学——代结论 | 第139-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
| 后记 | 第156-158页 |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