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引言 | 第10页 |
·荞麦蛋白质的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荞麦蛋白质的结构与营养成分 | 第10-14页 |
·荞麦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荞麦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米曲霉蛋白酶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6-21页 |
·米曲霉菌株诱变育种的研究 | 第16-17页 |
·米曲霉蛋白酶的酶动力学特性 | 第17-18页 |
·米曲霉蛋白酶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米曲霉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 第21-27页 |
·米曲霉在固态发酵领域的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米曲霉蛋白酶在固态发酵酱油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固态发酵在其它领域的应用进展 | 第25-27页 |
·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 第27-28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菌种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试剂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43页 |
·米曲霉菌株筛选 | 第31-32页 |
·米曲霉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出发菌株J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32-33页 |
·荞麦酿造用米曲霉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33-34页 |
·三代曲与粗酶液制备 | 第34-36页 |
·不同因素对菌株HUV-2种曲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测定菌株HUV-2种曲的孢子数和种曲孢子发芽率 | 第36-38页 |
·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的粗酶液 | 第38页 |
·菌株HUV-2蛋白酶酶学性质试验 | 第38-39页 |
·不同发酵工艺酿造荞麦酱油 | 第39-40页 |
·酿造荞麦醋、荞麦豆酱和荞麦面酱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75页 |
·菌株的鉴定与特性 | 第43-46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43-45页 |
·菌株J培养条件与其生长曲线 | 第45-46页 |
·菌株J酶活力曲线 | 第46页 |
·菌株J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46-52页 |
·菌龄的选择 | 第46页 |
·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 | 第46-47页 |
·酶的选择 | 第47-48页 |
·酶浓度的选择 | 第48页 |
·酶解温度的选择 | 第48-49页 |
·酶解时间的选择 | 第49-50页 |
·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的正交设计 | 第50-51页 |
·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菌株HUV-2诱变结果 | 第52-56页 |
·最佳亚硝酸诱变处理浓度 | 第52页 |
·最佳紫外诱变处理时间的确定 | 第52-53页 |
·亚硝酸诱变结果 | 第53-54页 |
·紫外+氯化锂诱变结果 | 第54页 |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突变株HUV-2的诱变选育流程及产酶曲线 | 第55-56页 |
·不同因素对菌株HUV-2种曲产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6-60页 |
·曲料中C:N对菌株HUV-2产蛋白酶的影响 | 第56-57页 |
·培养温度对菌株HUV-2产蛋白酶的影响 | 第57页 |
·曲料的含水量对HUV-2产蛋白酶的影响 | 第57-58页 |
·菌株HUV-2种曲的孢子数和孢子发芽率 | 第58-59页 |
·(NH_4)_2SO_4盐析蛋白酶的最适浓度与粗酶粉的酶活力 | 第59-60页 |
·不同因素对菌株HUV-2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60-63页 |
·温度对菌株HUV-2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pH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不同金属离子和NH_4~+对蛋白酶的影响 | 第63页 |
·低盐固态发酵酿造荞麦酱油 | 第63-66页 |
·制得的种曲特点 | 第63-64页 |
·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 第64-66页 |
·菌株HUV-2在荞麦酿造中的应用 | 第66-75页 |
·不同发酵法制得酱油的感官指标 | 第66-67页 |
·不同发酵制得酱油的理化指标 | 第67-69页 |
·荞麦醋、荞麦豆酱和荞麦面酱的感官指标 | 第69-71页 |
·荞麦醋、荞麦豆酱和荞麦面酱的理化指标 | 第71-7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5-77页 |
本文小结 | 第77-79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77-78页 |
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