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1页 |
1 绪论 | 第21-35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5页 |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研究现状 | 第29-35页 |
2 电视公共服务与电视传输 | 第35-53页 |
·电视传输服务与传输体系:分析框架 | 第35-42页 |
·电视公共服务 | 第36-39页 |
·电视传输体系 | 第39-42页 |
·电视公共服务理论回顾与述评 | 第42-47页 |
·中国电视传输的公共服务原则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 第53-68页 |
·电视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 | 第53-59页 |
·三种的主要电视传输方式 | 第53-55页 |
·有条件接收技术 | 第55-57页 |
·视频压缩技术 | 第57-59页 |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 | 第59-65页 |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概述 | 第59-61页 |
·技术变迁下电视的公共物品属性变化 | 第61-63页 |
·公共物品属性变化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 第63-65页 |
·技术变迁对节目多样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68-87页 |
·我国电视传输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 第68-79页 |
·点状传输时期(1958 年~1968 年) | 第69-70页 |
·由点到面的地网传输时期(1968~1985 年) | 第70-73页 |
·天地一体的高速发展时间(1984~2001 年) | 第73-77页 |
·全面数字化的推进时期(2001 年至今) | 第77-79页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回顾 | 第79-85页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背景 | 第79-81页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发展历程 | 第8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主要问题 | 第87-110页 |
·普遍性 | 第87-91页 |
·电视覆盖率仍需提高 | 第87-89页 |
·村村通工程返盲严重 | 第89-91页 |
·多样性 | 第91-94页 |
·公益性节目覆盖率有限 | 第91-93页 |
·城市有线电视规范化管理不足 | 第93-94页 |
·均等化 | 第94-99页 |
·城乡电视传输的服务差距明显 | 第94-97页 |
·城市地面电视未受重视 | 第97-99页 |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 | 第99-108页 |
·广播电视传输手段的灾害警报功能尚未开发 | 第100-106页 |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信息发布功能需要拓展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6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110-137页 |
·技术选择 | 第110-124页 |
·村村通工程重视有线和卫星传输 | 第110-120页 |
·地面电视数字化转换推进力度不够 | 第120-124页 |
·运营机制 | 第124-133页 |
·从鼓励“造血”到要求“输血” | 第124-128页 |
·对不同的传输方式采取不同的定位和运营政策 | 第128-133页 |
·监管方式 | 第13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7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共服务战略 | 第137-171页 |
·技术创新 | 第137-155页 |
·技术再定位 | 第137-138页 |
·三步并两步 | 第138-146页 |
·开发新功能拓展新渠道 | 第146-155页 |
·运营创新 | 第155-161页 |
·产业养事业――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 | 第155-158页 |
·事业产业化――农村电视传输有限责任公司 | 第158-161页 |
·监管创新 | 第161-168页 |
·制定“必须传输”规则 | 第162-165页 |
·我国有线电视的频率配置 | 第165页 |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 | 第165-166页 |
·数字地面电视的“必须传输”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1页 |
结束语 | 第171-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1-192页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