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墓园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墓园内涵 | 第9-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我国传统墓园文化解读 | 第20-34页 |
·我国传统殡葬观念与葬俗 | 第20-23页 |
·传统殡葬观念 | 第20-22页 |
·传统墓葬形式 | 第22-23页 |
·墓碑、墓志、墓志铭 | 第23-24页 |
·传统殡葬观念对传统墓园景观的影响 | 第24-32页 |
·风水理念对传统墓园景观的影响 | 第24-31页 |
·入土为安思想对传统墓园景观的影响 | 第31页 |
·礼孝并重思想对传统墓园景观的影响 | 第31-32页 |
·灵魂不死观对传统墓园景观的影响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中西方公共墓园景观概述 | 第34-46页 |
·西方公共墓园景观概述 | 第34-39页 |
·西方公共墓园景观类型 | 第34-39页 |
·我国公共墓园景观现状及发展 | 第39-44页 |
·我国公共墓园景观存在问题及根源 | 第39-41页 |
·我国公共墓园发展方向及措施 | 第41-42页 |
·我国当代公共墓园功能定位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我国当代公共墓园景观设计 | 第46-74页 |
·设计理念 | 第46-47页 |
·指导思想 | 第46页 |
·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规模 | 第47页 |
·选址 | 第47-50页 |
·社会因素 | 第48页 |
·城市其他相关要素 | 第48页 |
·自然因素 | 第48-50页 |
·总体布局 | 第50-52页 |
·功能分区 | 第52-54页 |
·入口广场区 | 第52页 |
·林带隔离区 | 第52页 |
·服务区 | 第52页 |
·办公管理区 | 第52-53页 |
·纪念区 | 第53页 |
·墓葬区 | 第53-54页 |
·休闲活动区 | 第54页 |
·道路交通体系 | 第54页 |
·地形水体 | 第54-56页 |
·地形 | 第54-55页 |
·水体 | 第55-56页 |
·植物景观 | 第56-70页 |
·墓园植物景观的意义 | 第56-57页 |
·传统墓园植物应用概述 | 第57-59页 |
·墓园植物选择特点 | 第59-65页 |
·植物景观总体布局 | 第65-66页 |
·主要区域植物景观设计形式 | 第66-70页 |
·建筑、小品及服务设施 | 第70-74页 |
·建筑 | 第70-72页 |
·小品及服务设施 | 第72-74页 |
5. 我国当代公共墓园中文化和情感氛围的营造 | 第74-89页 |
·我国当代公共墓园文化情感内涵 | 第74-75页 |
·文化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方式 | 第75-89页 |
·通过空间的对比和组织营造 | 第75-78页 |
·通过植物景观营造 | 第78-84页 |
·通过小品、墓碑雕刻传达文化信息 | 第84-86页 |
·集中保存并展示实物、文字资料 | 第86-89页 |
6 实例比较分析 | 第89-107页 |
·福寿园 | 第89-96页 |
·天寿园 | 第96-100页 |
·金宝山园林艺术公墓 | 第100-102页 |
·长青园 | 第102-104页 |
·长安园 | 第104-107页 |
7 结语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个人简介 | 第112-113页 |
导师简介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