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8-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8-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2 相关理论概念综述 | 第15-26页 |
·街道空间的使用主体 | 第15-18页 |
·城市街道空间使用主体的特性分析 | 第15-17页 |
·城市街道空间使用主体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外部模数理论 | 第18页 |
·D/H | 第18-19页 |
·W/D | 第19页 |
·街道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23页 |
·"街"与"道"的区别 | 第19-21页 |
·街道的概念 | 第21页 |
·街道的分类 | 第21-23页 |
·交通性街道 | 第21-22页 |
·生活性街道 | 第22-23页 |
·商业步行街道 | 第23页 |
·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界面 | 第23-26页 |
·底界面 | 第24页 |
·侧界面 | 第24-25页 |
·顶界面 | 第25页 |
·对景面 | 第25-26页 |
3 城市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素 | 第26-45页 |
·城市街道的空间尺度分析层次的划分 | 第26-27页 |
·城市——宏观层面上城市街道的人性化要素 | 第27-30页 |
·街区规模 | 第27-28页 |
·街道形态 | 第28-30页 |
·街区——中观层面上城市街道的人性化要素 | 第30-39页 |
·街道长度 | 第30页 |
·街道宽度 | 第30-32页 |
·街道高宽比 | 第32-33页 |
·街道绿化 | 第33-38页 |
·建筑围合的空间形态 | 第38页 |
·建筑界面的连续性 | 第38-39页 |
·细部——微观层面上城市街道的人性化要素 | 第39-45页 |
·材质 | 第40页 |
·色彩 | 第40-41页 |
·公共设施 | 第41-44页 |
·细部形态 | 第44-45页 |
4 实例分析 | 第45-66页 |
·北京学院路(交通性街道)空间分析 | 第45-53页 |
·宏观要素 | 第45-46页 |
·中观要素 | 第46-50页 |
·微观要素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北京林业大学北路(生活性街道)街道空间分析 | 第53-57页 |
·宏观要素 | 第53页 |
·中观要素 | 第53-54页 |
·微观要素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北京大栅栏街(商业步行街道)空间分析 | 第57-61页 |
·宏观要素 | 第57-58页 |
·中观要素 | 第58-60页 |
·微观要素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6页 |
·存在问题 | 第62-64页 |
·无当扩宽街道 | 第62页 |
·大院林立、支路贫乏 | 第62-63页 |
·街道边界围墙化 | 第63-64页 |
·建筑大退后 | 第64页 |
·成因探究 | 第64-66页 |
·传统思想基础 | 第64-65页 |
·规划思想之争 | 第65-66页 |
5 人性化街道空间的特点 | 第66-68页 |
·合理的街道空间尺度 | 第66页 |
·连续的街道空间形态 | 第66页 |
·改变围墙式街道 | 第66页 |
·相应的场所感 | 第66-68页 |
6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