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6-19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8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3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1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1-23页 |
| 第3章 龙门山北段构造特征 | 第23-51页 |
| ·主干断裂厘定及其变形特征 | 第23-34页 |
| ·后山断裂—青川-阳平关断裂 | 第24-27页 |
| ·中央断裂—凉水-林庵寺断裂 | 第27-31页 |
| ·前山断裂—马角坝-竹园坝(隐伏)断裂 | 第31-33页 |
| ·山前断裂—广元隐伏断裂 | 第33-34页 |
| ·倾向构造分带性及其变形特征 | 第34-45页 |
| ·倾向构造分带性 | 第34-35页 |
| ·各带的变形特征 | 第35-45页 |
| ·地表构造特征 | 第35-39页 |
| ·地腹构造特征 | 第39-42页 |
| ·构造期次 | 第42-45页 |
| ·垂向构造分层性及其变形特征 | 第45-48页 |
| ·龙门山北段及邻区岩石圈垂向分层性 | 第45-47页 |
| ·龙门山北段及邻区多层次滑脱构造 | 第47-48页 |
| ·构造样式分析 | 第48-51页 |
| 第4章 龙门山北段的形成演化 | 第51-64页 |
| ·龙门山(中北段)形成前(晚三叠世卡尼期前)的构造背景 | 第51-54页 |
| ·印支早期 | 第54-57页 |
| ·印支早期的基本特征 | 第54页 |
| ·沉积—构造响应特征 | 第54-57页 |
| ·印支中期 | 第57-59页 |
| ·印支中期的基本特征 | 第57-58页 |
| ·沉积—构造响应特征 | 第58-59页 |
| ·印支晚期 | 第59-61页 |
| ·印支晚期的基本特征 | 第59-60页 |
| ·沉积—构造响应特征 | 第60-61页 |
| ·燕山期 | 第61-62页 |
| ·喜马拉雅期 | 第62-64页 |
| 第5章 龙门山北段沥青分布特征 | 第64-75页 |
| ·龙门山北段地表沥青概述 | 第64-66页 |
| ·陕西宁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 第66-69页 |
| ·构造特征 | 第66-67页 |
| ·沥青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 ·广元矿山梁地区沥青分布特征 | 第69-73页 |
| ·构造特征 | 第69-70页 |
| ·沥青分布及特征 | 第70-73页 |
| ·沥青的形成过程推测 | 第73-75页 |
| 第6章 龙门山北段及邻区油气前景探讨 | 第75-84页 |
| ·烃源岩 | 第75-77页 |
| ·储集岩 | 第77-79页 |
| ·保存条件 | 第79-81页 |
| ·区域盖层特征 | 第79-80页 |
| ·构造作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 第80-81页 |
| ·油气前景探讨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1页 |
| 附图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