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3-14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页 |
| ·新场地区构造特征 | 第14-19页 |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4-16页 |
| ·断裂发育情况 | 第16-19页 |
| ·地层发育情况 | 第19-23页 |
| 第3章 气藏气、水地化特征及产出情况分析 | 第23-42页 |
| ·天然气地化特征 | 第23-28页 |
| ·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23-25页 |
| ·碳同位素特征 | 第25-28页 |
| ·地层水基本特征 | 第28-32页 |
| ·单井气水产出情况 | 第32-42页 |
| ·须二单井气水产出情况 | 第32-39页 |
| ·须四单井气水产出情况 | 第39-42页 |
| 第4章 新场地区不同类型产层综合识别 | 第42-52页 |
| ·新场地区产层分类及建模井选择 | 第42页 |
| ·典型气、水层及干层特征 | 第42-46页 |
| ·不同类型产层的测井识别 | 第46-50页 |
| ·气、水层的测井识别 | 第46-48页 |
| ·干、水层的测井识别 | 第48-49页 |
| ·不同类型产层的判别标准 | 第49-50页 |
| ·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交汇法对气、水层的判别 | 第50-52页 |
| 第5章 气水层连通性分析 | 第52-67页 |
| ·储层连续性 | 第52-60页 |
| ·地层压力特征 | 第60-63页 |
| ·新851 井区气水层连通性分析 | 第63-67页 |
| ·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63页 |
| ·天然气轻烃色谱特征 | 第63-65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65页 |
| ·单井动态特征 | 第65-66页 |
| ·压力变化特征 | 第66-67页 |
| 第6章 气水分布机理研究及其分布预测 | 第67-107页 |
| ·单井气水分布特征 | 第67-72页 |
| ·气水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 | 第72-97页 |
| ·气水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 第72-75页 |
| ·气水分布与断裂发育的关系 | 第75-84页 |
| ·气水分布与储层的关系 | 第84-93页 |
| ·气水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 第93-97页 |
| ·气水分布成因机理研究 | 第97-102页 |
| ·须四段气水分布成因机理研究 | 第97-101页 |
| ·须二段气水分布成因机理研究 | 第101-102页 |
| ·气水分布预测 | 第102-107页 |
| 结论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