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2-15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问题提出第14-15页
   ·相关文献的评述第15-20页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研究第15-16页
     ·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第16-19页
     ·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研究第19-20页
   ·研究的逻辑框架、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第20-24页
     ·研究逻辑框架第20-22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2页
     ·章节安排第22-24页
   ·研究创新说明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5-39页
   ·区域分工理论第25-29页
     ·绝对成本理论第25-26页
     ·比较成本理论第26-27页
     ·要素禀赋论第27-28页
     ·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第28-29页
   ·工业区位理论第29-33页
     ·古典区位理论第29-31页
     ·新古典区位理论第31-32页
     ·新经济地理模型第32-33页
   ·产业转移理论第33-39页
     ·"雁行模式"理论第33-35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35-36页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第36-39页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演进第39-58页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第39-42页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第39-40页
     ·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的发展第40-42页
   ·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的现状第42-50页
     ·长三角区域内部地区间经济联系第42-47页
     ·长三角区域内部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现状第47-50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梯度转移第50-58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第50-53页
     ·影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第53-56页
     ·长三角产业升级与产业梯度转移第56-58页
第四章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与承接产业转移第58-76页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的历史进程第58-61页
     ·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渊源第58-59页
     ·安徽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变迁第59-61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条件分析第61-69页
     ·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外围"关系分析第61-63页
     ·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第63-64页
     ·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分析第64-69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比较优势第69-76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第69-72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第72-73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支撑体系第73-76页
第五章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增长效应第76-90页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主要困境第76-81页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与周边省份的比较第76-78页
     ·安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第78-81页
   ·安徽经济发展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第81-86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第81-83页
     ·当前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基本态势第83-86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绩效的实证分析第86-90页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86-87页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第87-90页
第六章 跨越式发展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第90-111页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安徽跨越式发展战略第90-96页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利弊分析第90-92页
     ·产业转移类型和承接方式与承接地区内部差异第92-95页
     ·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性质和途径第95-96页
   ·安徽各地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第96-104页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第96-97页
     ·安徽各地经济发展潜力的主成份分析第97-104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策略选择第104-111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整体布局第104-106页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皖江城市带第106-109页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第109-111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1-117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11-113页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113-114页
   ·研究的局限性第114-115页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局部保持的流形学习理论及其在视觉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智能计算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