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赵秉文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绪论第16-28页
 一、选题原因与价值第17-20页
 二、以往研究之述评第20-26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6-28页
第一章 赵秉文的人生轨迹与文化心态第28-61页
 第一节 “始终无慊独巍然”:赵秉文的儒士心态第29-34页
  一、青壮年之功名意识第29-31页
  二、中晚年之爱国情怀第31-33页
  三、心态解析第33-34页
 第二节 “晚年游戏西域禅”:赵秉文的佛老心态第34-44页
  一、金代“三教合一”思潮第35-38页
  二、赵秉文作品的佛道表现第38-42页
  三、心态解析第42-44页
 第三节 “金源一代一坡仙”:赵秉文的崇苏心态第44-51页
  一、金代“崇苏爱陶”风尚第44-47页
  二、以自适闲逸为终极追求第47-49页
  三、心态解析第49-51页
 第四节 “泰山北斗斯文权”:赵秉文的交友心态第51-60页
  一、贞祐南渡后文坛盟主第51-53页
  二、赵秉文交游情况述略第53-58页
  三、心态解析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二章 赵秉文的理学思想与正统观念第61-78页
 第一节 “每欲杖履寻伊川”:赵秉文的理学思想第61-71页
  一、金代理学思想发展概述第61-63页
  二、赵秉文之于理学的态度第63-65页
  三、赵秉文理学思想的内涵第65-71页
 第二节 “中华命脉屹不偏”:赵秉文的正统观念第71-77页
  一、赵秉文的“仁义”思想第72-74页
  二、赵秉文的“变通”意识第74-75页
  三、赵秉文正统观念之评价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三章 赵秉文的诗词创作及艺术特色第78-114页
 第一节 赵秉文诗歌分类研究第78-94页
  一、纪行诗第78-80页
  二、登游诗第80-83页
  三、交游诗第83-84页
  四、写实诗第84-86页
  五、抒怀诗第86-87页
  六、咏物诗第87-89页
  七、题画诗第89-91页
  八、仿拟诗第91-94页
 第二节 赵秉文的词作第94-98页
 第三节 赵秉文诗歌的艺术特色第98-113页
  一、壮丽精绝:以七言写景状物,抒情达意第99-107页
  二、沉郁古淡:以五言模范古人,倡导风雅第107-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四章 赵秉文的文赋创作及艺术风格第114-137页
 第一节 赵秉文散文分类研究第114-123页
  一、论说文第114-117页
  二、碑记文第117-119页
  三、序跋文第119-121页
  四、应制文第121-123页
 第二节 赵秉文的赋作第123-126页
 第三节 赵秉文文赋的艺术风格第126-136页
  一、平易畅达:北宋古文革新的自觉继承第126-129页
  二、尚质务实:北方文化风韵的自然彰显第129-131页
  三、辞以达意:对时贤观念的吸纳和发展第131-133页
  四、寓散于排:对文坛弊风的纠偏和示范第133-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五章 赵秉文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不足第137-157页
 第一节 赵秉文的宗唐意识及其影响第138-144页
  一、编印《明昌辞人雅制》第138-139页
  二、改革科举与主张写实第139-142页
  三、倡导“以唐人为指归”第142-144页
 第二节 赵秉文与李纯甫的文学争鸣第144-150页
  一、性情不同而造成风格有异第144-146页
  二、视角不同而导致同中有异第146-148页
  三、立场不同而决定观点有异第148-150页
 第三节 仿拟太重、失支堕节之不足第150-156页
  一、赵秉文诗文用语考索第151-154页
  二、仿拟太重之原因略述第154-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六章 赵秉文与南北名士之比较研究第157-175页
 第一节 赵秉文与金元好问第157-166页
  一、厚重的师生情谊第157-158页
  二、文学理念的继承第158-161页
  三、创作态度的继承第161-164页
  四、中州意识的继承第164-166页
 第二节 赵秉文与宋儒叶适第166-174页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第166-167页
  二、文学主张之比较第167-169页
  三、史学观念之比较第169-172页
  四、理学思想之比较第172-174页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结语第175-177页
附录一: 赵秉文著作第177-183页
附录二: 《滏水集》存世版本表第183-185页
附录三: 赵秉文文学创作年谱第185-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218-219页
详细摘要第219-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
下一篇:俞樾文学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