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第一节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概述第11-14页
   ·杏鲍菇概述第11-12页
   ·白灵菇概述第12-13页
   ·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概述第13页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遗传关系研究第13-14页
 第二节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分类研究进展第14-20页
   ·传统分类鉴定研究第14页
   ·拮抗反应用于初步分类鉴定第14-15页
   ·同工酶分析第15页
   ·分子标记技术第15-18页
   ·交配实验为依据进行分类第18-20页
     ·不亲和性因子和交配行为第18-19页
     ·交配型因子构成第19页
     ·不亲和性因子的应用第19-20页
 第三节 菌种保藏第20-23页
   ·常见的食用菌菌种保存方法第21-22页
   ·菌种保藏效果的鉴定第22-23页
 第四节 酶活性研究第23-25页
   ·纤维素酶第23页
   ·漆酶第23-24页
   ·淀粉酶第24-25页
第二章 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初步建立第25-38页
 第一节 分子标记应用于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第25-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3. 讨论第33页
 第二节 菌落形态和拮抗反应应用于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第33-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3. 讨论第37-38页
第三章 杏鲍菇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和应用第38-70页
 第一节 杏鲍菇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第38-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2 结果和分析第40-45页
  3 讨论第45-46页
 第二节 杏鲍菇标准菌株农艺性状第46-5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6-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3 讨论第53页
 第三节 杏鲍菇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第53-61页
  1. 单核菌株的获得与极性测定第53-54页
  2.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第54-60页
  3. 讨论第60-61页
 第四节 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应用第61-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9页
  3 讨论第69-70页
第四章 白灵菇标准菌株库的初步建立第70-79页
 第一节 分子标记应用于白灵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第70-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3. 讨论第74-75页
 第二节 菌落形态和拮抗反应应用于白灵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第75-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3 讨论第78-79页
第五章 白灵菇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第79-96页
 第一节 白灵菇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第79-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9页
  2 结果和分析第79-85页
  3 讨论第85页
 第二节 白灵菇标准菌株农艺性状第85-9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5-87页
  2 结果和分析第87-91页
  3 讨论第91页
 第三节 白灵菇体细胞不亲和性的相关性分析第91-96页
  1. 单核菌株的获得与极性测定第91页
  2.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第91-96页
第六章 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初步建立第96-102页
 第一节 分子标记应用于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第96-9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6-9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7-99页
  3. 讨论第99页
 第二节 菌落形态和拮抗反应应用于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第99-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01页
  3 讨论第101-102页
第七章 阿魏蘑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第102-111页
 第一节 阿魏蘑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第102-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2页
  2 结果和分析第102-106页
  3 讨论第106页
 第二节 阿魏蘑标准菌株农艺性状第106-11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6-110页
  3 讨论第110-111页
第八章 标准菌株库菌种保藏研究第111-126页
 第一节 菌种保藏方法研究第111-11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3页
 第二节 标准菌株库液氮保藏技术研究第113-12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3-11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4-120页
 第三节 菌种保藏与酶活力的相关性研究第120-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0-1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2-124页
  3 讨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0页
附录一第130-133页
附录二第133-134页
附录三第134-139页
附录四第139-140页
附录五第140-141页
附录六第141-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用菌重金属、农药的吸收规律与残留研究
下一篇:福建国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