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裁判的可接受性概述第12-13页
 (一) 裁判可接受性的含义第12页
 (二) 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第12页
 (三) 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内容第12-13页
 (四) 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理念对刑事裁判的指引第13页
二、西方法治国家刑事裁判可接受性实现原理考察第13-22页
 (一) 正当程序理念在西方刑事裁判可接受性实现中的作用第13-15页
 (二) 职权主义主要国家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第15-18页
  1. 法、德两国社会法治背景考察第15-16页
  2. 裁判说明理由制度对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保障第16-18页
 (三) 当事人主义主要国家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第18-20页
  1. 陪审制在实现刑事裁判可接受性中的作用第18-19页
  2. 裁判说理论证对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保障第19-20页
 (四) 两点启示第20-22页
  1. 裁判说理对法官自由心证和自由裁量权的制约促进了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第20-21页
  2. 公正、理性的程序是裁判可接受性的程序保障第21-22页
三、对我国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现状的考察第22-33页
 (一) 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量化考察第22-30页
  1. 当事人视野中的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第22-25页
  2. 检察院视野中的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第25-26页
  3. 上诉法院视野中的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第26-30页
  4. 小结第30页
 (二) 对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个案考察——以热点案件为视角第30-33页
  1. 刘涌案第30-31页
  2. 许霆案第31-32页
  3. 邓玉娇案第32-33页
  4. 小结第33页
四、影响我国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原因分析第33-45页
 (一) 裁判主体方面能力不足第34-36页
  1. 法官不合格第34页
  2. 制约因素第34-36页
 (二) 裁判依据不明确第36-38页
  1. 实体规范角度的观察—以瑕疵规范为例第36-37页
  2. 法律解释方法角度的观察—以法律解释体制为例第37-38页
  3. 对裁判可接受性的影响—从法律论证角度第38页
 (三) 刑事程序的正当性不足第38-40页
  1. 庭前程序正当性缺乏第39页
  2. 刑事庭审证据调查程序不符合正当程序要求第39-40页
 (四) 裁判环境复杂,干扰因素多第40-43页
  1. 裁判硬环境的复杂性——案件的社会结构之差异第40-42页
  2. 裁判的软环境——社会舆论第42-43页
 (五) 判决风格单调,裁判说理不充分第43-45页
  1. 定罪理由缺乏分析论证第44页
  2. 缺乏量刑理由第44页
  3. 缺乏对证据的分析论证第44-45页
五、我国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实现第45-56页
 (一) 保障我国刑事裁判可接受性思路之厘清第45-46页
 (二) 实现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具体进路第46-56页
  1. 建构理性、开放的刑事司法程序第46-48页
  2. 一般刑事案件裁判可接受性的保障——以裁判说理为中心第48-51页
   (1) 法官能力不足、裁判环境不纯净背景下裁判说理对裁判可接受性的支撑作用第48-49页
   (2) 在刑事裁判中加强裁判说理的具体路径第49-51页
  3. 重大疑难刑事案件裁判可接受性的特别保障第51-56页
   (1) 刑法规范适用的合理化第51-53页
   (2) 对重大疑难案件试行陪审制,实现裁判的实质合理性第53-56页
结语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家证据可采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扣押、冻结款物处理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