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引言第12-30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 研究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前瞻性第13页
  (二) 拓展了风景名胜区的研究领域第13页
  (三) 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的重大实践问题相结合第13-14页
 三、文献综述第14-28页
  (一) 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研究第14-17页
  (二)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研究第17-18页
  (三) 风景名胜区的社区参与研究第18-21页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第21-23页
  (五)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研究第23-26页
  (六)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第26-28页
 四、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第28-30页
  (一) 研究目标第28页
  (二) 研究方法第28-29页
  (三)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一章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理论基础第30-43页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0-32页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32-34页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第32-33页
  二、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第33-34页
 第三节 旅游地理学理论第34-38页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34-36页
  二、旅游地空间发展理论第36-38页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38-39页
  一、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第38页
  二、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第38-39页
  三、景观多样性原理第39页
  四、景观变化原理第39页
 第五节 LAC 理论第39-43页
  一、LAC 理论提出的背景第39页
  二、LAC 理论的含义第39页
  三、LAC 理论的应用第39-40页
  四、LAC 理论的计算程序第40-43页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研究第43-67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辨识第43-47页
  一、相关概念第43-45页
  二、相关概念辨识第45-46页
  三、保护性开发第46页
  四、机制第46-47页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组成结构第47-48页
  一、管理者第47页
  二、经营者第47-48页
  三、社区居民第48页
  四、旅游者第48页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目标第48-49页
  一、环境目标第48-49页
  二、文化目标第49页
  三、社会目标第49页
  四、经济目标第49页
 第四节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外在条件第49-56页
  一、风景名胜区的分类、分级及分区第49-54页
  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制度第54-55页
  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容量第55页
  四、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第55-56页
  五、其它外部环境第56页
 第五节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运行机制第56-67页
  一、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第56-62页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人际关系作用机制第62-67页
第三章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状态评价第67-106页
 第一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概述第67-78页
  一、综合评价的要素构成及过程第67-69页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综述第69-74页
  三、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的模型综述第74-78页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第78-103页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79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第79-93页
  三、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的确定第93-103页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状态评价模型构建第103-106页
  一、一级评价模型第103-104页
  二、二级评价模型第104-106页
第四章 实证分析第106-119页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黔东南州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第106-113页
  一、黔东南州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利益主体第106-107页
  二、黔东南州风景名胜区主要主体的利益诉求第107-112页
  三、黔东南州风景名胜区主要利益主体间的影响关系第112-113页
 第二节 黔东南州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状态评价第113-117页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第113页
  二、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第113-117页
 第三节 黔东南州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第117-119页
  一、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相结合第117页
  二、突出规划的统领保障作用第117页
  三、采取多样化的开发经营模式第117页
  四、采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模式第117-118页
  五、加强风景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第118-119页
第五章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第119-129页
 第一节 加强制度保障第119-123页
  一、进一步健全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第119页
  二、实行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差别化管理政策第119-121页
  三、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要素保障体系第121-123页
  四、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系统有效的监督体制第123页
 第二节 加强规划保障第123-125页
  一、完善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规划的技术规范体系第123-124页
  二、妥善处理与相关规划的关系第124-125页
  三、进一步完善专家评审制度第125页
 第三节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第125-129页
  一、培养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第126-127页
  二、培养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环境意识第127页
  三、增强管理干部的环境意识第127-129页
结论第129-131页
 一、基本结论第129页
 二、主要创新第129-130页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30-131页
附表第131-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8页
后记第178-17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信新业务的区域扩散效应研究
下一篇:现代企业境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