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20页 |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三、本选题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本选题的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 (一)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 第13-17页 |
| (二) 现代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 第17-18页 |
| 五、本选题的主要特色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一) 主要特色 | 第18页 |
| (二)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及其合理性 | 第20-28页 |
|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界定 | 第20-22页 |
| (一) 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 | 第20-22页 |
| (二)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 第22页 |
|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产生的过程 | 第22-23页 |
|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 第23-25页 |
| 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 第25-28页 |
| (一) 根据对学生管理的影响来划分 | 第25页 |
| (二) 按照组织活动内容来划分 | 第25-26页 |
| (三) 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来划分 | 第26-27页 |
| (四) 根据其他不同的标准划分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时代特征 | 第28-33页 |
|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活动内容日益多样 | 第28-29页 |
|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式日益灵活 | 第29页 |
|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范围日益拓展 | 第29-30页 |
| 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方式日益复杂 | 第30-31页 |
| 五、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外部力量日益渗入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 第33-41页 |
|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积极影响 | 第33-37页 |
|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消极影响 | 第37-41页 |
| 第四章 高校有效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途径 | 第41-51页 |
| 一、高校构建认同融入和沟通机制 | 第41-43页 |
| (一) 行之有效的人际沟通智能 | 第41-42页 |
| (二) 大局意识指引下的领导力沟通 | 第42-43页 |
| (三) 重在沟通反馈的批评与表扬 | 第43页 |
| (四) 急需完善的沟通渠道和制度 | 第43页 |
| 二、高校构建自我约束的引导机制 | 第43-45页 |
| (一) 培养非正式组织的快乐管理能力 | 第44页 |
| (二) 构建管理干部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伙伴关系 | 第44-45页 |
| 三、高校构建消极影响的克服机制 | 第45-48页 |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意识 | 第45-46页 |
| (二) 创建有归属感的管理文化氛围 | 第46页 |
| (三) 赢得学生支持的管理文化权威 | 第46-48页 |
| 四、高校构建积极影响的强化机制 | 第48-51页 |
| (一) 重视非正式的奖励 | 第49页 |
| (二) 尊重学生角度的激励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