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理论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生态旅游的概念体系 | 第14-27页 |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发展 | 第14-15页 |
一、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 第14-15页 |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 第15页 |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 第15-19页 |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三、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与定位 | 第19-20页 |
一、从旅游需求和产品的角度认识 | 第19-20页 |
二、从生态旅游的外延认识 | 第20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第20-27页 |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二、国外发展生态旅游概况 | 第22-27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2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 | 第27页 |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规模 | 第27-28页 |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 第29-33页 |
一、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 第29-31页 |
二、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基础 | 第31-32页 |
三、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环境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33-39页 |
一、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 第33-35页 |
二、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劣势 | 第35-39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 第39-42页 |
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39-40页 |
二、制订纲要实施细则 | 第40页 |
三、推行相关标准认证 | 第40-41页 |
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 | 第41页 |
五、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 第42-49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 第42-43页 |
一、整体优化原则 | 第42页 |
二、生态优先原则 | 第42页 |
三、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产品为导向原则 | 第42-43页 |
四、广泛参与性原则 | 第43页 |
五、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原则 | 第43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 第43-44页 |
一、近期目标 | 第43页 |
二、中期目标 | 第43-44页 |
三、远景目标 | 第44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 | 第44-45页 |
一、科学规划 | 第44页 |
二、严格环境监测 | 第44页 |
三、推动示范 | 第44-45页 |
四、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 第45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 第45-49页 |
一、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 第45页 |
二、科学规划,有效开发,持续发展 | 第45-46页 |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 第46-47页 |
四、加大政府监管和扶持力度,优化人力资源 | 第47页 |
五、开发特色化产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 | 第47页 |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 第49-51页 |
一、大众生态旅游产品 | 第49页 |
二、高质生态旅游产品 | 第49-50页 |
三、特种生态旅游产品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市场体系建设 | 第51-53页 |
一、市场细分 | 第52页 |
二、市场培育 | 第52-53页 |
三、市场结构 | 第53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一、制定标准 | 第54页 |
二、形成示范 | 第54页 |
三、加强协调 | 第54页 |
四、制度创新 | 第54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 第54-56页 |
一、旅游运营管理(旅行社) | 第54-55页 |
二、旅游产品供给管理(景区) | 第55页 |
三、旅游交通管理 | 第55页 |
四、旅游购物与娱乐管理 | 第55页 |
五、旅游餐饮与住宿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