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PEDOT及其对黄酮类物质的传感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绪论第11-23页
    1.1黄酮类物质第11-14页
        1.1.1槲皮素第11-12页
        1.1.2木犀草素第12-13页
        1.1.3金丝桃苷第13-14页
    1.2传感器简述第14-16页
        1.2.1气体传感器第14-15页
        1.2.2压力传感器第15页
        1.2.3光敏传感器第15页
        1.2.4化学传感器第15页
        1.2.5生物传感器第15-16页
    1.3PEDOT分子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6-18页
        1.3.1PEDOT分子的发现第16页
        1.3.2PEDOT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第16-17页
        1.3.3PEDOT在传感器中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二维纳米材料在传感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类石墨烯型过渡金属硫化物第19-20页
    1.6本论文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0-23页
第二章实验方法第23-26页
    2.1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第23-24页
        2.1.1试剂第23-24页
        2.1.2仪器第24页
    2.2复合电极的制备第24页
    2.3电化学行为探究第24-25页
    2.4电化学计算第25-26页
        2.4.1电容计算第25页
        2.4.2电子转移数计算第25-26页
第三章WS2/PEDOT用于对槲皮素的检测第26-39页
    3.1前言第26-27页
    3.2实验部分第27-28页
        3.2.1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第27-28页
        3.2.2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测量第28页
        3.2.3槲皮素的电化学检测第28页
        3.2.4荷叶的提取及实际应用第28页
    3.3结果与讨论第28-38页
        3.3.1WS2/PEDOT的表面形态第29-30页
        3.3.2复合电极的有效表面积探究第30-31页
        3.3.3WS2/PEDOT的超级电容性能第31-32页
        3.3.4Qu的电化学行为第32-33页
        3.3.5扫描速率的影响第33-35页
        3.3.6pH值的影响第35-37页
        3.3.7选择性、重复性和重现性第37-38页
        3.3.8实际样品分析第38页
    3.4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MoS2-PEDOT-MIPs/GCE对木犀草素的检测第39-49页
    4.1前言第39-40页
    4.2实验部分第40-41页
        4.2.1MoS2纳米片的制备第40页
        4.2.2传感电极的制作第40-41页
        4.2.3样品制备第41页
    4.3结果与讨论第41-44页
        4.3.1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第41-43页
        4.3.2有效面积研究第43页
        4.3.3MIPs和NIPs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43-44页
    4.4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4-48页
        4.4.1聚合时间的优化第44页
        4.4.2pH值的影响第44-45页
        4.4.3孵育时间的影响第45-46页
        4.4.4校准曲线第46-47页
        4.4.5再现性、重复性和贮存稳定性第47页
        4.4.6样品分析第47-48页
    4.5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3D-rGO/MoS2/PEDOT/GCE测定金丝桃苷第49-59页
    5.1前言第49-50页
    5.2实验部分第50-51页
        5.2.13D-rGO的制备第50-51页
        5.2.2MoS2纳米片的制备第51页
        5.2.3PEDOT的制备第51页
    5.3结果和讨论第51-58页
        5.3.13D-rGO/MoS2/PEDOT/GCE表面形态第51-52页
        5.3.23D-rGO/MoS2/PEDOT电化学有效表面积。第52-53页
        5.3.3金丝桃苷的电化学行为第53-54页
        5.3.4扫描速率的影响第54-55页
        5.3.5pH值的影响第55-56页
        5.3.6选择性、重复性和重现性第56-58页
    5.4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第59-63页
    6.1结论第59-61页
    6.2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相容性荧光无镉量子点的水相制备及其性质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荧光碳点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及抗坏血酸检测研究